第30讲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一、选择题1.(2018河北保定一模)汉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农历”。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中国古代历法()A.服务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B.极力排斥外来历法成果C.违背了“天人感应”学说D.未受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答案A根据材料“农历”“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并结合所学可知,二十四节气都与农业相关,服务于农耕经济,故选A项。2.(2019湖南永州一模)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黄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A.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B.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C.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D.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答案C据题干材料“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黄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信息,可知三国时期,人们对火药材料有一定的认识,故选C项。3.(2018重庆调研)宋书版刻风格多样,浙本多用欧体,蜀本多用颜体,江西刻本则欧、柳兼具。清末民初,西泠印社仿刻宋版字体、拼版印刷,是为“仿宋体”的由来。据此可知()A.宋代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B.宋代书法崇尚唐楷法度C.宋体是书法和雕版技术的产物D.仿宋体具有多种字体字形答案C据题干材料使用雕版且用欧体、颜体或者兼用,“清末民初,西泠印社仿刻宋版字体、拼版印刷,是为‘仿宋体’的由来”可知,宋体是书法与雕版印刷技术的产物,故选C项。4.(2018山东烟台模拟)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在他们的著作中甚至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据此判断,制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统治者对工艺的漠视B.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C.社会发展需求的不足D.科技发展基础的薄弱答案B题干材料中“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是观念问题,导致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统治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需求,C项错误;材料中“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说明科技发展基础很好,D项错误。5.(2018湖南株洲统测二)明清传世著作颇多,有《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也有《徐霞客游记》和《天下郡国利病书》;还有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与《红楼梦》。这些著作体现了()A.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B.封建文明进入总结阶段C.儒学渗透社会各个方面D.明清社会的繁荣与危机答案B据题干材料内容可知,明清著作多是总结性巨著,体现了封建文明进入总结阶段,故选B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A项错误;材料中的巨著内容没有体现儒学内容的影响,因而与儒学渗透无关,C项错误;材料中明清传世著作多,但不能体现明清社会的繁荣与危机,D项错误。6.(2017课标Ⅲ)下面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答案A本题考查文字的演变。图中“车”“马”二字由繁到简,说明从西周到战国,文字的频繁使用促使人们简化字形,以利于书写,故A项正确。西周至战国,人们把文字刻在甲骨上,或镌刻在青铜器上,后来更多地使用竹片、木简和帛做书写材料,但未必会影响文字字形的变化,B项错误;各国变法主要是为了增强自身实力,对字形的变化影响不大,C项错误;“书同文”推行于秦统一六国以后,时间不符,D项错误。7.(2018河北衡水一中分科综合考试)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并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玮”,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A.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B.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C.唐书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D.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答案C据题干“‘楷书’规矩之森严”“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玮’”中可以看出,唐代书法既有法度又狂放不羁,故选C项。唐朝楷书非常规整,而草书雄起,说明唐代书法中的草书、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