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委中心组XX年度第四次集中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上传稿件)在市委中心组第五次集中学习(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李亚(2011年9月30日)同志们: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的指导意见》,市四大班子的几位领导同志和各县(市、区)主要负责人作了很好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的准备很充分,思考很深刻,听后很受启发。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指导意见》,深刻阐述了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的内涵和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组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既有理论思考,又有推进举措,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学习贯彻好《指导意见》,对于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把握规律、统筹兼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讲四点意见:一、准确把握组团式发展的内涵所谓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就是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借助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和信息网络,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从而辐射和带动周边城镇,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它是一-1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部高效流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四是人口规模适度。城市组团人口规模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存在一个人口适度规模问题。当一个城市区域人口很少时,其城市土地使用价值、基础设施使用效率等都很低,就会出现严重的资源浪费和规模不经济。只有当城市人口第1页共4页达到一定规模,才能给城市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规模效应。对照以上4个基本条件,市委、市政府确定的5个组团,距离中心市区基本都在30公里左右,空间相对独立,都是一级政府,具有较为完善的城市功能和管理职能,XX县区人口规模都在20万人以上,完全符合城市组团发展的要求。二、深刻认识组团式发展的实质坚持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规律、必由之路。要从三个方面来认识:第一,组团式发展是规律。从城市空间形态的演进规律来看,城市发展先后经历过四种模式:一是传统城市以点状为表征的0维模式,中心市区“摊大饼”,强调集聚性,但容易产生城市病;二是比之高一层面的以线状为表征的1维模式,沿江沿路形成城市带,强调通达性,但腹地相对狭小;三是更高层级的以面状为表征的2维模式,多个城市组合成城市群,强调结构性,但功能相对不对称;四是最高层级的-3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既有利于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吸引产业和人口集聚,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更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带动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使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推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上,市委、市政府大胆尝试,积极探索,走在了全省前列。这次省里出台《指导意见》,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全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认识,深入研究,把握规律,按照“带状城市、组团布局、向心发展、城乡统筹”的总体思路和“一中心、五组团”的空间布局,坚定不移地推进组团式发展。三、正确处理组团式发展的关系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一要处理好组团发展与做强中心市区的关系。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强化中心城市带动。中心城市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是以城带乡的第2页共4页主导力量。省委、省政府提出推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做强地区中心城市,提高地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增强中原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目前,许昌中心市区规模小、综合带动能力弱的问题比较突出。推-5发了推进实施30个中心镇、30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这是落实市六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具体举措,各县(市、区)要按照各自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认真落实,积极推进,尽快在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三要处理好组团发展与强化产业支撑的关系。我们一直讲,新型城镇化新在产城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