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调查报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天祝藏族自治县经济发展现状姓名龙世国学号10095001院系经济学院专业金融工程任课老师孙东方完成日期2011年8月一八日天祝藏族自治县经济发展的现状摘要:天祝藏族自治县是甘肃省武威市的一个民族自治县城。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因属于西部地区,享受了西部大开发的待遇,在近几年,该少数民族自治县在工业以及农业都在大步增长,各方面的基础设施现在也越来越完善了,由于在天祝藏族自治县的改革开放,该县的经济发展的不错,本文通过对天祝藏族自治县经济发展进行调查,。关键词:天祝藏族自治县宗教发展一、天祝藏族自治县概况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武威市南部、祁连山东端,是"中国民族自治第一县"。县域东与白银市景泰县相连,西与青海省门源、互助、乐都3县相望,南与兰州市永登县为邻,北与古浪县接壤,西北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毗邻。辖8镇11乡,172个行政村,总面积7149平方公里,总人口21.3万人。天祝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夏至汉初先后为戎羌、月氏、匈奴等民族驻牧地,自汉武帝时归入汉王朝版图,唐代后逐步形成以吐蕃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地。1936年以境内天堂寺和祝贡寺首字"天祝"为名。1951年成立天祝藏族自治县,是新中国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县。境内有藏、土、回、蒙古、满、东乡、裕固、苗、壮、保安、撒拉等22个少数民族,人口8214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7.79%,人口较多的有藏、土、回、蒙古族。藏、土、蒙古等民族笃信藏传佛教,现有藏传佛教信教僧众近8万人,藏传佛教寺院一五座,其中始建于唐代的著名宗教胜地天堂寺居各寺之首。1984年9月,十世班禅大师曾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佛事活动。天祝有众多弥足珍贵的藏传文物,其藏传佛教自成体系,藏土风情十分浓郁,藏歌藏舞演唱拥有广泛的民间基础。民族教育已形成由民族师范、民族中学、民族小学为主体的藏语文教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民族人才。天祝山川瑰丽,素有"高原金盆"之称。地貌以山地为主,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海拔在2040~4874米之间。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大雪山、代乾山等山峰,峰峦叠嶂,山顶终年白雪皑皑,山涧森林茂密,流水潺潺,景色秀丽。境内分布有抓喜秀龙滩、松山滩等优质草原,有号称天祝"小三峡"的先明峡、朱岔峡、金沙峡和石门沟等著名自然景区。县境中部的乌鞘岭如一道天然屏障,势控河西,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冲,河西走廊的东端门户。以此岭为界,岭南属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岭北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县域内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为主。境内河流广布,黄河水系的主要河流有大通河、金强河、石门河等,石羊河水系的主要河流有毛藏河、哈溪河、南岔河、响水河、西大滩河等17条河流,年径流量10.24亿立方米(不计大通河径流量28.一三亿立方米)。天祝地蕴宝藏,是甘肃省综合资源最丰富的少数民族县。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广,已探明储量的有22种,其中煤炭、沙金、石膏、石灰石、石英石藏量大,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县内出产鹿茸、野党参、黄芪、羌活、大黄、秦艽、冬虫夏草等百余种中药材。全县有天然草原580多万亩,天然森林280多万亩,其中栖息着雪豹、雪鸡、马鹿、獐、麝、熊等10多种珍禽异兽。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油菜籽、豌豆、青稞、大麦、马铃薯等。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天祝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辉煌成就。已形成煤炭、硅锰、石膏、毛皮、粮食、农机修造等六大开发系列及养殖、采矿、酿造、肉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二、天祝藏族自治县经济发展的现状(一)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1、农业的经济发展思路天祝藏族自治县又名华锐,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是世界白牦牛的唯一产区,也是全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由于深化县情认识,理清发展思路。天祝县属寒冷高原性气候,境内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山有10多座,年平均气温3.5℃,相对无霜期90—145天,气候复杂多变,常有冰雹、干旱、霜冻和春季风雪等灾害发生。历史上以种植小麦、青稞、豌豆、大麦、玉麦、燕麦、油菜等农作物为主,且产量低而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