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部分一、选择题/多选题/填空题1.我国的民族构成答:我国由56个民族构成,其中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少数民族共一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9%。2.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特点答: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3.斯大林1913年写《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4.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①民族特征②民族源流③民族意愿5.三个过度: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6.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27.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三种途径:民族形成具体过程中的希腊人、罗马人、德意志人式的途径8.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有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最后归于大同,这是民族发展的总趋势9.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民族消亡10.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①有以民族群体相互交往中表现的民族关系;②有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③有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④有以国家与民族地区关系形式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11.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民族权益12.民族问题的特性:①普遍性②长期性③复杂性④国际性⑤重要性313.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①民主原则②平等原则③法制原则④实事求是原则⑤团结统一原则⑥发展繁荣原则1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看一下多选)①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物质基础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造社会条件③加强自治机关的建设,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组织保障15.胡锦涛同志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第一次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中,增加了和谐一词16.西部地区包括我国12个省、市、自治区二、名词解释41.民族答: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了重要的作用。2.民族观答: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3.民族平等答:是指不同民族在相互联系与交往中,处于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地位、权利、利益的平等。4.民族团结答: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5合,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另一特征。5.民族区域自治答: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6.自治权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情况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的权利。7.民族风俗习惯答:是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生产形式和经济生活条件、社会政治条件、文化生活条件、历史发展条件的综合反映,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表现在民族生存过程的各个方面。8.民族问题6答: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9.民族同化答: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10.民族强迫同化答:用强制手段,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民族类化的社会现象。11.民族自然同化答:不同民族之间自然地、自由地发生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自愿选择过程、自然接受过程和自然适应过程。12.民族分化: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和出来的现象13.民族关系7答:是以民族因素为特征的社会关系,是个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交往联系状态、14.民族消亡答: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可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17.民族共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