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若能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有机整合,确实可以优化教育。所谓“整合”,决不是勉强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拼合”在一起,而是真正“结合”在一起,是努力凭借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语文教学原本就应该做却不容易做好的事情。《鲸》是人教版第九册中的一篇常识说明文,文中大量采用了打比方、列举数字等方法来说明鲸的各方面特点。虽然文章叙述清晰,言简意赅,但终因距离我们太遥远了,学起来就显得空洞乏味。有位教师在教这一课时,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了阅读资源和阅读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新概念阅读教学。一、揭题释题,设下悬念上网来到“鲸”的首页,首页设有“展览馆、鲸之谜、知识信息窗、导游室、资源库、留言版、相关链接”七个栏目。师:从“鲸”这个字上看,它属什么动物?学生争议,教师请学生进入“展览馆”中观看。在里面的“图片欣赏”和“鲸的进化”动画片和文字说明中,学生初步了解了鲸是哺乳动物这一特点。再次进入“阅读提示”中的讨论:文中的哪些词句说明了鲸的进化是漫长的?请你读一读。二、精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分组进入“鲸之谜”栏目学习,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环节学习:形体、种类、捕食、呼吸、睡觉、生殖,在每个版块中又分别设有“动画表演”、“图片欣赏”、“文字说明”和“阅读提示”。如一组学生是这样学习“鲸的睡觉”,点击睡觉后在“动画表演”中观看了鲸聚集在一起睡觉的场面,又在“图片欣赏”中观赏到鲸睡觉的远景和近景图片,“文字说明”是课文的第六小节,学生根据“阅读提示”中的提示:鲸睡觉有什么特点?你怎样理解“立即四散游开”?多次阅读“文字说明”和“资料库”的内容后把小组讨论结果写在了留言版上以作交流。三、学生到主机上交流鲸的各方面特点,其余学生作补充说明或发表不同观点。四、学生点击“知识信息窗”了解鲸的相关知识,如:《大海中的歌声》,《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鲸遭到人类疯狂残忍的屠杀》……五、点击“导游室”,出示四幅鲸的图片。提示:这是南京海洋生物馆中鲸的照片,请你配上一段文字说明,讲清楚鲸的名称、体重、捕食、呼吸等特点。阅读教学无非是两项基本活动:紧扣字词句段篇分析“课文”;站在思路高度朗读、品味,加深对词句与思想的理解。问题在于,如今分析课文的教学把课文肢解得七零八落,成了繁琐哲学,挤掉了站在思路高度朗读、品味及其他语文活动。尤其是这种说明文类型的文章,既要分析课文又要避免繁琐分析,成了当前改革语文教法的突破口。实践证明:传统方法无法打开这个突破口,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特征说为打开这个突破口提供了理论依据。按照特征说的观点,阅读时课文作用于人体感官的刺激信息是多方面的,包括字词句段篇的刺激信息,以及隐藏在这一形体后面的作者观察、思考的刺激信息,都记录在感觉记忆中。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可能由教师讲解操作,而是由学生神经系统的生理机制、心理机制自动完成的,就像计算机那样,信息输入后,处理过程都是自动完成的。案例中,教师把课文以及相关内容制成一个网页,它是一个“元素材集成”。不但丰富的教学素材,而且按不同栏目、不同层次整合起来的。不管是教师想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知识内容,还是想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还是想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或研究性学习的材料,都很容易满足。这种“集成整合”对语文教学的因材施教,提供了充分可能。网页中的各栏目是针对语文课上学生应当完成的认知过程设计的。在这些课件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生阅读活动整合在一起,这有助于帮助语文老师改进教学方法,帮助老师从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到培养能力的教学上来。特别是“阅读提示”至始至终告诉我们这是一堂阅读课,不是计算机课。所有的动画或图片或相关知识都是一种阅读的手段,是为了帮助我们阅读,它强调了阅读的个性化理解,又紧扣了重点词句,使语言训练实在有效。网页在素材呈现方式和链接方式上灵活多样,教师、学生均可以根据课堂实际需要、打开或关闭、暂停或继续、看提示或不看提示、返回上页或进入下页或转到另一页。这样应用信息技术,为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