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的透明运动全球采购的最大卖点是节约成本,然而供应链网络增大后的一个通病就是资源浪费。要全球采购真正发挥功效,关键在于企业要对其供应链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而要达到这个目的,企业必需借助先进的科技和作业模式。全球采购未必降低成本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之风日盛,其中一种应运而生的商业活动就是“全球采购”。中国近年被视为世界工厂,其成千上万的生产企业为全球采购活动提供了大量货源,而这也协助带动了中国出口业的蓬勃发展。根据商务部的统计资料,中国出口业在过去数年都有迅猛的增长,2002年及2003年的出口贸易分别有22.4%及34.6%的增长,而在2004年前三季便已达到35.3%的增幅。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有超过70%的商品采购自中国,估计去年其在中国的采购额将达到180亿美元。跨国公司钟情全球采购的理由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可以集中化管理供应商,通过批量采购来增加议价能力,不单是“货比三家”而是“货比多家”……然而令人大惑不解的是,有些采用全球采购的企业似乎没有享受到很多成本效益的甜头,反而在货物积存、供货时间延误、货运保安等方面弄得灰头土脸。究竟是这些企业本身有问题,还是全球采购本来就没有那么神?Unisys亚太区供应链管理首席合伙人TomZielinski对上述有关全球采购成效的疑问给出了一针见血的答案:“成也供应链,败也供应链。”他认为:“供应链好比是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绝大部分未能从全球采购获益的企业都是因为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出现了问题。全球采购活动令企业的供应链变得更广也更长,只要某个环节发生轻微失控的情况,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企业的整体运营。”供应链的潜在危险全球采购的最大卖点是节约成本,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供应链网络增大后的其中一个通病是资源浪费。企业为了预防市场及运营环境的变化,一般会在其供应链各个环节囤积额外的存货,以备不时之需,但全球采购会使供应链的供货时间变长,驱使企业需要更多的货物储备,这就导致成本上涨,同时积压过多存货也带来了风险。Forrester调查公司首席分析师NohaTohamy观察到,大部分全球性公司漠视供应链的风险。了解供应链的各种潜在风险,科学地估计风险的爆发点和相应对策,这将是至关重要的。TomZielinski认为,过去货运时间只为三四天,而现在一般是三四个星期,这个过程中有许多潜在的成本及风险因素是采购商不容忽略的。比如,当企业把产品运送给客户时,许多不可抗因素诸如恶劣天气、工人罢工或健康危机等,都可以影响全球供应链的正常运作,令企业蒙受损失。此外,产品伪造也是全球商务面临的一个重大威胁。据欧盟的统计数据显示,伪造产品目前在全球4400亿美元贸易总额中约占5%至1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5%至8%的全球贸易医药产品属于假冒伪劣产品。如何确保货品安全并且准确掌握货存,这也是供应链管理工作的重大挑战。TomZielinski表示,对许多企业而言,货品从工厂下线装箱付运直至卸载到仓库前,中间的过程及货物去向都是一片空白,很明显这不是一种理想的管理模式,也是导致供应链管理失控的另一个环节。一系列统计数据更令人担忧。每年大约有58亿吨的货物,即全球贸易量的80%,是通过海运进行的。谁在保护由46000只海船运输往全球4000个港口的1100万个集装箱的安全?事实上,在美国,大约只有5%的集装箱会受检测。提高供应链可视度面对如此众多的威胁和不确定性,全球各地的政府纷纷开始实施新的法规作为对策。例如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于2004年11月全面实施的《反生物恐怖主义法案》,就要求供应链合作伙伴进行注册,预先通知运输的详细情况。从2005年7月开始,欧盟也将实施危险货物运输的新法规。在食品安全方面,也有一些新法令出台,特别是欧洲、美国和日本,这是源于对疯牛病和恐怖威胁的关注。TomZielinski预测,现有法规的执行将更加严格,如集装箱安全计划和反恐海关贸易合作(C-TPAT)。如果发生危机,迫使美国港口或机场关闭,C-TPAT可以确保运输的连续性。获得C-TPAT认证的公司被视为美国海关的信任合作伙伴,一旦港口重新开放,这些公司将成为优先进口商,其货物可以得到优先处理。此外,供应链必须适应不断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