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學設計者觀點檢視虛擬學習社群之建構及限制江佳穎淡江大學教育科技所Linda315@msa21.hinet.net摘要虛擬學習社群為近年來逐漸興起的風潮,越來越多的學習者打破傳統教室的界限,藉由科技、網路、媒體的運用,進行跨校、跨地區、跨國甚至是跨文化的學習,而虛擬學習社群則提供了不受時空限制、成員共享的空間,成員可依照其學習需求決定欲參與的社群,與其他成員進行互動、溝通,達到期望的學習成效。雖然透過虛擬學習社群學習的方式不受時空限制,對教學設計者來說,最關心的議題還是如何有效地運用社群以期在學習成效上發揮最大功效,再者,建構符合學習者需求的社群環境也實為教學設計者考量的一大重點(Chen,2003)。因此,本文章藉由探討虛擬學習社群之內涵、建構的策略及其限制,目的在於提供教學設計者或訓練者建構虛擬學習社群之參考建議。關鍵字:虛擬學習社群、建構策略、學習限制、教學設計第一節虛擬學習社群之內涵一、虛擬學習社群之意義社群的原始意義不是以「界限」界定的範圍,而是ㄧ個「分享式的生活」。(萬榮水、梁瑞文,2007),Reinmann-Rothmeier,Mandl和Prenzel在2000年定義學習社群是人們因共有的興趣而一起聚集參加的群體,並針對某特定主題討論,在社群中進行學習、交換知識、建立新知識及意義(Yang,Wang,Shen,&Han,2004)。在社群裡有三項基本特徵:(1)能達成目標的任務、(2)經由互動產生的關係、(3)共享場所。成功的社群是幫助學習者的、具備整合溝通功能的、是學習者產出導向的、是扮演成員間知識交流的中介組織。(Wachter,Gupta,&Quaddus,2000)。虛擬學習社群也擁有這三項特徵,只不過他們提供了能達成目標的數位場地及資源,參與虛擬學習社群的成員能在此虛擬環境裡互動及溝通進而激發學習,無論是一對一、一對多或是多對多,溝通是社群成員協同建立信念及意義的方法。而數位協同學習常演變成虛擬教室的發展結果,在傳統教室為激發課堂討論所運用工具,也同樣的被使用在虛擬教室裡,例如公告板、郵件、測驗及授課等(Wachter,Gupta,&Quaddus,2000)。人們參與虛擬學習社群的目的就跟參與一個實體社群的目的一樣,他們想要去接觸那些與他們有相似經驗、情感及興趣的人群,想要去探索新世界、學習新技巧、扮演新的角色、與他人的互動中找尋到價值。隨著學習科技及工具的發展,虛擬學習社群提供了一個逐漸重要的意義,就是讓學習及發展能夠跨越組織的限制,能夠讓訓練者及發展者去協助社群的發展,不受個人、組織、時間、地理範圍限制。虛擬社群的增加提供個體與他人協同工作的機會,不管是組織內外。參與社群的成員常自動聚集、ㄧ起工作、合作及分享他們的知識、解決工作上的真實問題(Allan,&Lewis,2006)。而電腦中介傳輸程式(computer-mediatedconferencingtool)的廣泛運用及增加也帶領了虛擬學習社群的發展(Allan,&Lewis,2006),Marks等人在2005年提出的研究顯示由於不受時間及地理限制的網路學習之彈性特點,學生在使用虛擬學習社群時的態度是正面的。在Anderson(2003)及Arbaugh(2002)的研究發現「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學習特性讓學生能夠獨立發展他們的技巧,而McConnell在2000年及Arbaugh在2005年的研究裡建議虛擬學習社群的使用能夠提升學習品質。在德國海根大學裡的一個五年虛擬大學計劃,現今已有超過10000個學生社群及超過200多個學習教材,學生在虛擬學習社群上能夠收發電子郵件、進入虛擬聊天室討論、舉行視訊會議、接收最新資訊,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與不同的人溝通及互動。而對教師來說,他們能夠真正去協助學生學習的過程、組織學習、擔任一個引導的角色,而非只是傳遞知識(Birgit&Gunter,2001)。二、虛擬學習社群之類型現今在網際網路上存在著各式各類的學習社群,不同類型的虛擬社群,其學習類型其功能也大不相同,在此綜整Luppicini(2003)所提出的六大類虛擬學習社群,並簡述其特性。詳述如下表:表1虛擬學習社群的類型名稱簡介特性知識型成員可就有興趣的議題討論及建立一個共有的訊息資料庫。在Gilbert及Discroll(2002)研究修習師資課程的大學生在電腦支援國際學習環境(Computer-supportedinternationallearningenvironment,CS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