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分组策略探讨【摘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而小组合作无疑是合作学习中使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不仅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也通过相互合作,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然而,小组合作学习在彰显其优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首要问题是要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分组策略。本文从笔者的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其他教师的相关经验,从教学环境的营造、分组形式的制定、小组规模的设定及小组分工四个方面对分组策略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小组合作,环境营造,分组形式,小组分工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把学生由传统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接受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得新知,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能在学生的全方位参与下,通过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这些与新课改中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全人’发展”的主题思想不谋而合。然而小组合作学习在充分体现其优势的同时,也引出了一系列问题,如:相对于过去的直接讲授,学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完成小组探究、交流、评价等活动,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延长,影响了教学进度;在分组活动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得小组学习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相比过去整齐划一的讲授式教学,课堂秩序很容易陷入混乱的状态;还有些学生性格孤僻,不愿与人合作或交流,导致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沟通受阻、不平等参与等现象存在,使课堂教学缺乏成效……。那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的管理者——教师,应该如何做才能趋利避损,将小组合作的优势最大化,减少甚至避免出现上述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其首要问题是要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分组策略。笔者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和听课心得,同时参考其他教师在这方面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分组策略:讲台讲台……一、注重营造学习环境电脑室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场所,电脑室环境的设置直接影响到师生的行为,而教师行为又进一步作用于学生,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传统的电脑室课桌安排一般采用“行”或者“列”的方式摆放,由于电源及网络布线固定的原因,课桌也基本固定,无法进行较大距离的移动。这两种方式较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课堂讨论与交流,直接妨碍了学生参与小组活动,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学生会觉得座位的安排表示教师并不是真正想让学生之间互动,从而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时就需要教师灵活变通,积极想办法改善教学的环境了。随着电化教育的推广,现在越来越多学校在建立电脑室时采用梯形(如图1)、圆形(如图2)、马蹄形等更加合理的课桌安排形式,这些形式的采用使得学生个体之间距离拉近,有利于学生面对面进行眼神交流,促进合作与互助,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从而形成更有利于促进生生互动的分组教学环境。图1梯形布局图2圆形布局但有许多学校的电脑室因建立较早,仍采用传统的“行”或“列”摆放(如笔者所在学校),在无法较大改变格局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为此笔者对课桌布局进行了一定的调整。针对“列”的布局,由于每一列的课桌都是连在一起,无法有效执行分组,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显示器挡着,无法有效进行交流,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将课桌进行一定的移位(如图3所示),将组与组之间………………讲台讲台适当拉开距离,同时将原来课桌两边的学生调到中间,以便学生之间能更好地交流。而对于“行”的布局,由于这种布局一般是采用“一四一”的格局,因而在分组及学生讨论时也存在较大问题,据于此,笔者也将课桌进行一定的移位(如图4所示),使得学生之间分组更加合理,交流更加方便。图4“行”布局改进图3“列”布局改进二、正确制定分组形式正确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分组,可以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