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中学2、学科:语文3、课时:1课时4、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利用多种媒体,了解国内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弥漫着硝烟的地区局势。教师准备:利用百度搜集,处理可用信息,制作课件;向学生推荐一些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作品。二、教学课题《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属于书信体文章,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内容感人。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祈盼,对战争的憎恶,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生字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利用网络搜集处理信息。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多媒体资源,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品味课文,读中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涵咏品味,感悟爸爸为维护和平壮烈牺牲的英勇形象、失去亲人的悲愤,从而体会和平的可贵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三、教材分析《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是一个名叫雷利的中学生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信中缅怀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牺牲的父亲,并向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文章以点带面,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表达了全中国孩子的呼声,把一个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诵读导引、涵咏品味,感悟爸爸为维护和平壮烈牺牲的英勇形象、失去亲人的悲愤,从而体会和平的可贵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难点:理解“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四、教学方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同时融入诵读法、情景教学法、自学释疑法、分组讨论法。五、教学过程(一)引情——凸显“呼声”。创设情境导课:孩子们,当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时,当我们和小伙伴快乐的玩耍时,你可知道这个世界并不安宁?播放相关战争视频。【百度视频】http://video.baby.sina.com.cn/v/b/11307179-1354475501.html是谁让人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是谁让人们饱受痛苦的煎熬?(是战争)今天我和大家一块倾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创设声像情境,借助视听冲击,让学生了解了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痛苦,自身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二)、传情——聚焦“呼声”。1、据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2、学生质疑。预设问题一:这个中国孩子是谁?预设问题二:他发出什么样的呼声?预设问题三:为什么他会发出这样的呼声?预设问题四:难道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3、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4、教师巡视指导,点拨。(以学定教。)三、激情——探究“呼声”,1、了解维和部队,【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051552.htm作为维和部队的一员,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读出来的?(设计意图:以加利先生评价爸爸的话中的“卓越”一词为支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有关语句,多角度多层面谈谈自己眼中的“父亲”)2、情境创设:(1)师: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一位才华横溢的父亲,一位爱恋家人的爸爸,雷利拥有这样的父亲该是多么骄傲。雷利多么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回来,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爸爸如约回来了,可以和雷利一起干什么?(2)飞机已经在机场的上空盘旋,近了,更近了……雷利仿佛看到了什么?他会说些什么?【百度图片】http://image.baidu.com/飞机盘旋(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雷利一家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场景,与下文的不幸形成强烈的对照。)(3)师:现在,爸爸回来了,蓝盔回来了,谁能想到是用这种方式回来的,没有鲜花,没有拥抱,没有欢笑,有的,只是这样的场面(播放视频再现灵柩归来的情境)【百度视频】http://act3.ent.qq.com/4275/work/show-id-983.html谁能找出课文中的相关段落读读。相机出示段落:“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他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和平!和平!和平!”(抓住染红、浸满等关键词,揣摩体味,采用齐读、配乐情境引读、个别读、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