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PowerofDREAMS──一篇寫給工程師的機器人文化簡史……從有歷史開始,人們關於「造人」的夢想就不曾間斷這些饒富想像力的「造人」橋段,都是出自西方文明的手筆嗎?非也,咱們華人世界身為文明古國之一,當然也不遑多讓。下面這‧段截自《列子湯問篇》的記載,保證讓人瞠目結舌:「周穆王西巡狩,越崑崙,不至弇山。反還,未及中國,道有獻工人名偃師,穆王薦之,問曰:『若有何能?』偃師曰:『臣唯命所試。然臣已有所造,願王先觀之。』穆王曰:『日以俱來,吾與若俱觀之。』越日偃師謁見王。王薦之,曰:『若與偕來者何人邪?』對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驚視之,趣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顉其頤,則歌合律;捧其手,則舞應節。千變萬化,惟意所適。王以為實人也,與盛姬內御並觀之。技將終,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立欲誅偃師。偃師大懾,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會革、木、膠、漆、白、黑、丹、青之所為。王諦料之,內則肝、膽、心、肺、脾、腎、腸、胃,外則筋骨、支節、皮毛、齒髮,皆假物也,而無不畢具者。合會復如初見。王試廢其心,則口不能言;廢其肝,則目不能視;廢其腎,則足不能步。穆王始悅而歎曰:『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詔貳車載之以歸。」‧如何?《列子湯問篇》裡所描繪的這個「人造人」,構造鉅細靡遺、靈動栩栩如生,活脫是一部「現場展示實驗秀」。雖說,根據後人考據,《列子》一書為後人託名所集之偽作,但其成──書時代,卻也不會晚於東漢魏晉之後現實也好,幻想也罷,這至少表示在千餘年之前,咱們老祖宗就曾經構思過「人類之巧技以造人」一事。想到這兒,怎不令人莞爾讚嘆一番呢?人類文明踏過了一段漫漫長路,來到科學啟蒙和工業革命的年代。人們所擁有的洞悉能力不同…了,人們看待自然世界的觀點也從此不同了:天文、地理、數學、物理、化學、醫學、哲學…世界以「科學」和「工業」之名快速運轉,但人們似乎也沒忘了「造人」這個深埋在集體潛意識裡的偉大狂想。‧十九歲的瑪麗雪萊(MaryShelley)作夢也沒想到,自己竟然成為人類近代史上的第一位科幻作家。她在1818年偶然成書的哥德恐怖小說《科學怪人》(FrankensteinortheModernPrometheus),以當時最新的「生物電流」為發想,首度以科學的力量喚醒了人造的生命。緊接著,以《時光機器》(TheTimeMachine;1895)享有盛名的英國科幻作家H.G.威爾斯(H.G.Wells),也在1896──年寫下了驚悚駭世的「造人啟示錄」《人魔島》(TheIslandofDoctorMoreau)。故事敘述一位名為莫洛博士的異人,在一座神秘孤島上,打算以科學與技術之力促使野生動物「進化」,卻因而遭致天譴般悲劇下場的不幸事件。《羅森的萬能機器人》之成功,主要歸因於劇本著實緊緊扣住了當時歐洲社會人心最深刻的焦慮與恐懼──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科技武器如何加速生靈滅絕的恐怖記憶;源自「工業革命」時,蒸氣煙筒如何污染田野的天空、鍋爐齒輪如何傷害勞工的身體,與生產線上勞工如何與永不休…息的機器爭口飯吃那段不堪的往事;更別提耶和華信仰體系裡,透過「通天塔」(TowerofBabel)──神話對於「僭越神權、必遭天譴」那種根深蒂固的教化其深入人心的制約影響「機器」尚且如此,那機器「修成人形」那還得了!套句俗話說:「簡直是反了!反了!」《羅森的萬能機器人》因而家喻戶曉,但也相對帶來了兩項極其重要的負面影響:首先,「Robota──」這個字從此在歐洲大陸上廣為流傳,成了「人造人類」的代名詞不錯,英語中的「Robot」一字即是由此而來;其次,也因為《羅森的萬能機器人》如此令人印象深刻且命中歷史記憶的要害,「Robot」一詞在西方世界裡,從此與「勞動/奴役/戰爭/毀滅」等意涵劃上等號,甚至跟新世紀的「造人」意識緊緊扣連,影響了歐美文化對發展「機器人」(對應Robot一詞)科技領域的取徑路線。根據《韋氏大字典》(Webster'sDictionary)對Robot一詞所做的定義,客觀上講,「機器人……」是1a:Amachinethatlookslikeahumanbeingandperformsvariouscomplexacts(aswalkingortalking)ofahumanbeing;also:asimilarbutfictionalmachinewhoselackofcapacityforhumanemo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