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第一讲导论一、中国法制史概况(一)概念(二)发展历程(三)价值二、中华法系的特征(一)受儒家思想影响,礼法结合;(二)家国同构,家族本位;(三)崇尚仁恕,减轻讼累;(四)立法权与司法权高度集中,行政与司法不分;(五)法律形式灵活,制定法与判例相结合;(六)援法定罪与比附相互补;(七)法律文化多元。三、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线索(一)萌芽期(夏商与西周)(二)发展期(春秋——汉)(三)定型期(三国——唐)(四)演变期(宋——鸦片战争)(五)变革期(鸦片战争以后)四、参考书(一)程树德:《九朝律考》(二)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三)蔡枢衡:《中国刑法史》(四)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五)[美]布迪、莫里斯:《中华帝国的法律》(六)[美]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第二讲法制的萌芽期一、法律的起源及其渊源(一)关于我国法律起源的几种说法1、黄帝说(《商君书》)2、尧舜说(《尚书·吕刑》)3、夏代说4、商代说(二)中国古代法制的生成环境1、疆域辽阔,封闭的内陆自然环境2、人力耕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3、以家庭为本位的宗法等级社会结构4、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5、重伦理义务的文化传统(三)我国法律的起源1、礼的起源、内容和原则礼起源于祭祀礼的内容:吉、凶、军、宾、嘉根本原则:“亲亲”、“尊尊”2、刑的起源刑起源于战争3、“刑”、“礼”、“法”释义(四)礼刑关系①礼刑具有共性第一,礼是刑的基础。第二,刑是礼的保证。②礼与刑相区别第一,作用不同。第二,适用对象不同。(五)主要的法律形式1、礼2、王命3、誓、诰、训4、成文法(辟)二、立法(一)立法指导思想1、夏、商天命、天罚观2、西周敬天保民明德慎罚(二)重要的立法活动1、禹刑2、汤刑3、周公制礼4、编订刑书“①九刑”墨、劓、刖、宫、辟、鞭、扑、流、赎。②吕侯制刑三、法制的基本内容(一)民事法律制度1、土地所有权2、债权:傅别质剂3、婚姻①原则:一夫一妻、同姓不婚②成立要件第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第二:必须履行“六礼”程序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二)刑事法律制度1、刑罚原则①悼耄不刑:三赦之法②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眚、非眚;非终、终三宥之法③同罪异罚④罪疑惟轻从赦⑤共同犯罪区分首从⑥刑罚世轻世重(“三国三典”)“⑦无简不听”原则2、主要刑罚种类①五刑②鞭、扑、流、赎③族刑夏:孥戮商:孥戮、劓殄④劳役刑、拘役刑⑤炮烙、(菹)醢、剖心、脯3、主要刑名①危害统治秩序的犯罪A.违抗王命罪B.不从誓命罪C.犯上作乱罪D.“变礼易乐”罪②道德方面的犯罪A.群饮罪B.“三风十愆”罪(官刑)C.弃灰于公道罪D.不孝罪③侵犯生命及财产的重罪A.昏、墨、贼杀“己恶而掠美”、“贪以败官”、“杀人不忌”。B.杀人越货罪C.盗窃牛马罪与拐卖奴隶四、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1、夏中央:大理地方:理、士2、商:中央:大司寇3、西周①中央:大司寇②乡遂司法机关③诸侯国司法机关(二)诉讼审判制度1、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2、诉讼分类及诉讼费狱(鈞金)、讼(束矢)3、审判制度五听: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三刺乞鞫4、狱政管理①监狱夏台(钧台)、圜土、囹圄②刑具梏、拲、桎。第三讲中国法制的发展期第一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一、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一)公布成文法的历史背景(二)各诸侯国公布的成文法1、536BC郑执政子产铸刑书2、513BC晋国铸刑鼎3、501BC郑邓析私造“竹刑”(三)围绕公布成文法的论争1、晋国贵族叔向反对铸刑书2、孔子反对铸刑鼎(四)公布成文法的意义二、战国时期各国的法制变革(一)《法经》1、内容《法经》共六篇,分为《盗法》、《贼法》、《囚(网)法》、《捕法》、《杂法》、《具法》。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三部分:第一:正律,包括前四篇,主要是惩治盗贼方面的法律规范。第二,杂律部分即第五篇,主要惩治盗贼罪以外的犯罪。具体而言即淫、狡、城、嬉、徒金、逾制七个方面。第三,具律即第六篇,相当于后世律典的“名例律”,有现代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