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工业的区位选择(2014.海南高考)一些跨国企业通过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订单的方式,将产品的制造环节转移给承接订单的企业。下图示意其一般模式。该模式中,制造工厂的国际转移速度较快。据此完成1~3题。1.在图示模式中()A.发单企业集中在亚洲B.接单企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C.产品全部在接单企业的工厂制造D.利润随订单流向逐级递减2.从事下列产业的跨国企业,适于采用图示模式的是()A.普通服装制造B.汽车制造C.金属冶炼D.甘蔗制糖3.在图示模式中,导致制造工厂国际转移速度较快的主要因素是()A.原材料价格B.交通条件C.工人工资D.市场解析:1.D2.A3.C第1题,一般来说,发单企业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A错;而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分布着大量的接单企业,B错;从图中可以看出产品除了在接单企业制造外,还有其他工厂,C错;利润随订单流向在逐级递减,D正确。第2题,金属冶炼和甘蔗制糖不需要采取跨国生产模式,C、D错;汽车制造精密零部件跨国分工,技术含量较高,一般在发达国家专门化生产,B错;只有普通服装制造业技术含量不高,符合图示模式,A正确。第3题,通过分析,该企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由发达国家向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的发展中国家快速转移,C正确。4.(2014·全国卷I)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下图)。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于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解析:第(1)题,主要从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成本、资金、市场与交通等方面分析。第(2)题,主要从气候、水资源、劳动力数量和工业基础等方面回答。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设问,回答合理即可。答案:(1)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2)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与基础设施薄弱。(3)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乙地人口多,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等。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沙漠化);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5.(2014·大纲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约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改造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公元1世纪,阿拉伯商人将亚洲精美的细棉布带入欧洲。15世纪,英格兰开始出现棉花种植,随后被英国殖民者带到了英属北美殖民地。棉织品的魅力渐渐征服了欧洲人,对棉织品的需求与日俱增。18世纪中叶,棉纺织业率先出现了机器生产,英国工业革命由此开始。工业化生产扩大了对棉花的需求。英属北美殖民地南部因其自然条件适宜,棉花种植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英国的主要棉花原料供应地,创造了所谓“棉花王国”的神话。美国南方的种植园主千方百计向中西部地区扩展棉花种植园,并且认为“人们不敢向棉花开战,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敢于向棉花开战,因为棉花就是王”。分析18世纪英国作为世界棉花加工中心的优势及问题。解析:优势主要从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