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设计1.1安全保障体系设计1.1.1概述电子政务内网所涉及的信息/数据涉及国家秘密,其机密性和完整性尤为重要,是信息安全保护的重点对象。因此,电子政务内网平台的安全建设应符合国家保密局的《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技术要求》和《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方案设计指南》及其他安全管理部门发布的一系列规定和规范的要求。电子政务内网安全设计应体现:全局和整体上的考虑。应用深度防御的战略,注重防内和整体防外。适应信息系统安全的动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特点。便于实施和考核。本设计方案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方案设计指南》和《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技术规范》的要求,依据本期电子政务内网的安全建设目标,提出了电子政务内网的安全策略和安全保障体系,强调了统筹规划,针对内网网络和边界安全、局部计算环境与应用安全,主要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基础安全防护技术和安全监察与管理方面设计具体的建设任务,包括CA认证设施、密钥管理系统、可信时间戳服务系统、密码服务系统、授权服务系统,防火墙系统、加密系统、入侵检测系统、安全扫描系统、防病毒系统、安全审计系统和安全监管系统等等。1.1.2安全建设目标和原则1.1.2.1总体目标电子政务内网安全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针对电子政务内网可能遇到的各种安全威胁和风险着重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基础安全防护系统和安全监察与管理系统的建设,形成有效的政务内网安全保障体系,保证涉密信息在产生、存储、传递和处理过程中的保密性、完整性、高可用性、高可控性和抗抵赖性,确保电子政务内网能够安全、稳定、可靠地运行为实现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提供安全保障。1.1.2.2具体目标针对主要的威胁和风险,本期电子政务内网安全建设的具体需求和目标概括如下:1、确保“电子政务内网”网络传输过程中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电子政务内网定位为机密级的涉及国家秘密的系统,需要采用国家许可的普密级(核密)加密设备来保证网络传输过程中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2、确保“电子政务内网”与各副省级以上单位接口处的网络访问控制与隔离。3、建立隶属于国家根CA的电子政务内网CA中心,统一身份鉴别,为安全应用系统的运行提供安全基础平台。4、实现网络防病毒。采用网络防病毒系统,并与单机防病毒软件相结合,构建一套完整的防病毒体系。5、加强对数据交换中心、CA中心和密钥管理中心的安全保护。电子政务内网数据交换中心、CA中心和密码管理中心涉及大量国家秘密的敏感度信息,与之相关的软硬件设施,应从物理环境安全,安全运营管理和数据安全保密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保证数据和设施的安全。6、实现多级的访问控制。对网络中的主机及通信设施进行基于地址的粗粒度访问控制或基于用户及文件的细粒度访问控制。访问控制措施对内部、外部访问者同样有效。7、进行网络安全评估。采用网络安全性分析系统,定期评估网络的安全性,以便及时发现网络或系统漏洞,并建议提高网络安全强度的策略。8、加强主机的信息安全保障功能,包括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和响应,域名系统安全,恶意代码消除。9、强化安全管理。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机构及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培训制度化,制定有效措施,保证系统安全措施的执行,强化安全管理。10、采取措施抵抗拒绝服务攻击。1.1.2.3安全建设原则电子政务内网安全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统一规划、分级保护电子政务内网安全建设应从安全体系的角度,在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和组织下进行整体规划,有计划分阶段建设和完善电子政务内网安全保障体系。重点突出信息/数据的安全,保证政务内网的整体安全;根据政务内网不同应用的特点、安全需求、重要性和风险性,参照国家有关标准,科学划分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实施安全等级保护策略,提高政务内网安全体系的有效性。2、面向发展,务求实用随着电子政务内网及应用的规模和水平的不断发展变化,新的需求不断增加,电子政务内网安全建设既要考虑未来的安全需求和安全技术的发展因素,使选用的安全技术和设备应具备良好的可升级性、可扩展性;同时,更要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