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内蒙古信息化进行到底——写给《内蒙古信息化》的结束语本刊编辑部《内蒙古信息化》创刊于2005年3月25日,原刊名《内蒙古信息化建设与信息产业》,几经改版,后由连辑副主席亲自题写刊名——《内蒙古信息化》一直延用至今。历时四年之久,《内蒙古信息化》共出版42期,总计约200万字。随着机构改革的日渐临近,《内蒙古信息化》终于要结束她的历史使命,与长久以来关心支持她的各位读者说再见了。历经时间的涤荡,《内蒙古信息化》一步步走来,已俨然摆脱初期的稚嫩而日渐成熟并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面临停刊,编者一时间感慨万千。《内蒙古信息化》是内蒙古信息化工作的忠实见证,在内蒙古信息化工作一路艰辛走过的这几年中,《内蒙古信息化》与之形影相随,紧跟步伐,对内蒙古信息化呼吁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成为国家主管部门、自治区上下及区外兄弟省区了解内蒙古信息化、关注内蒙古信息化的传声筒,为内蒙古信息化工作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进一步彰显了内蒙古信息化事业志在必得、势不可挡的强大感召力。《内蒙古信息化》承载了太多内蒙古信息化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透过这一本本薄薄的刊物,浸润的却是内蒙古信息化工作者几年如一日对内蒙古信息化事业倾注的无私奉献与艰苦耕耘。一次次的现场会、一个个的信息化建设亮点、一张张充满激情与希望的笑脸都仿佛发生在昨天。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与奋进支撑起内蒙古信息化的一片蓝天,赢得国家及自治区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储波书记、巴特尔主席、任亚平副书记、连辑副主席多次做出批示,要大力推进内蒙古信息化。特别是在杨晶主席主持召开的内蒙古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内蒙古信息化工作要由“软任务”变成“硬任务”,要切实承担起全区信息化推进工作的组织、协调、规划、监管的职能。而这一页页充满墨香的纸张,将成为内蒙古信息化永远抹不去的历史印记。“回首岁月峥嵘路,满眼硕果笑秋风”。内蒙古信息化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坚信,内蒙古信息化人决不会因机构改革而停止前进的脚步。在临别之际,虽然内心充满无限的眷恋与不舍,但衷心希望在组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之后,内蒙古信息化工作会在“两化融合”方针的引领下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感谢读者的支持与厚爱!内蒙古:资源优势背景下的大企业信息化策略张岩7月,盛夏的内蒙古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记者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相关人士的陪同下,走访了呼包鄂三市和位于三市的内蒙古伊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包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内蒙古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面就请跟随记者的笔,与我们一同走进这三座生机勃勃的城市和这6家在自治区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支柱地位的典型制造业企业,深入探寻内蒙古的工业经济状况及制造业信息化走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综合协调组组长杨长斌一、信息化发展概况(一)信息化制度保障体系初步形成近年来,自治区结合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指导内蒙古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了《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的决定》、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信息化十一五专项规划》,《内蒙古自治区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贯彻落实〈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内蒙古自治区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指导意见》、《呼包鄂地区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创新试验区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二)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成果丰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90%以上不同程度地采用了信息技术,其中30%以上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效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示范单位蒙牛乳业、伊利集团已进入国家“企业信息化500强”之列。巴彦淖尔、鄂尔多斯、通辽、呼伦贝尔四市作为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统一应用平台的先行试点,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包头市作为全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在2005年全区企业信息化现场会之后,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整体水平又上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