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创新实践》武昌造船厂技术中心胡昱红杨芳武昌造船厂(以下简称“武船”)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是我国国防装备的重点企业,已经形成以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为主体,桥梁钢结构、水利工程设备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船舶重工集团。武船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针对离散性制造企业特点,结合国内外企业先进的信息化模式,形成了一套武昌造船厂独特的信息化建设思路与体系——企业信息空间工程(EISE)1,并在下属武船重型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船重工”)得到成功应用,实现了从产品设计、制造到管理的一体化集成共享的信息化管理,为复杂业务企业实施信息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1、项目背景武船重工是武船下属全资子公司、钢结构产品生产基地。2005年,武船重工明确提出“十一五”战略发展思路,尽快建立先进的企业运作模式,在经营生产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来武装企业,促使企业能够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全面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和管理水平。根据企业战略发展规划,武船重工信息空间工程项目于2005年正式立项,开始为期二年的企业信息化整体实施。在武船重工企业信息空间工程建设过程中,重点突破参数化三维设计技术、并行设计流程控制技术、集成中间件、动态职能配置、产品信息驱动车间作业控制等关键技术,同时通过建立武船重工信息空间工程共享支撑平台,完成对企业IT平台架构技术的综合验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企业信息空间工程体系。2006年底全面上线实施,通过2007年全面应用,信息化应用成果已经初步显现,制造总量提高了25%,企业手持合同定单创历史新高,企业运1企业信息空间工程(EISE,EnterpriseInformationSpaceEngineering)是在计算机网络的数字化信息空间中,利用信息技术构造基础软件平台,通过企业的现实空间向数字化信息空间的本质映射,建立智能化的并行协同工作模型,形成企业的信息层次。通过企业的信息空间和现实空间的互动过程,变革企业行为模式,实现企业的竞争能力的全面提升。行效率不断提高,通过信息化建设使得企业获得了很大的市场竞争优势。2、信息化总体目标根据企业总体规划要求,利用企业信息空间工程的理论、方法、技术体系和先进的自动化装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本技术手段,形成大型钢结构企业设计、制造、管理的复杂系统分析、区域化信息空间工程分解的实施体系,持续推进武船重工内部信息化建设,促进公司业务流程重组与优化,不断地积累高新技术的知识资本,发展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技术,全面提升武船重工产品制造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具体建设目标:1)共享支撑平台建设目标应用企业IT平台化架构技术,引进和消化数据库、数据仓库和应用服务器技术,规范系统间数据接口标准、信息交换模式和安全控制策略,构造企业基础架构软件平台;开发集成中间件,提供系统集成与开发环境,构造业务支撑软件平台;与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设施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软件平台共同建立武船重工信息空间工程共享支撑平台,为武船重工信息系统软件提供开发与应用的工作环境。2)三维设计系统建设目标利用参数化系统设计技术,以中间产品为导向进行工程分解,建立产品结构的逻辑控制框架,形成桥梁钢结构“自顶向下”工程策划的系统工作模式,在三维构模技术基础上,“自底向上”开展网络化并行协同工作;开发共享支撑软件平台中间件,拓展产品数据管理的系统功能,利用产品结构树进行设计过程的有效控制,建立平台化桥梁钢结构信息空间工程设计体系。3)管理系统建设目标在共享产品数据库基础上,通过对桥梁钢结构产品排产算法研究,建立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为核心的拉动式计划管理模式和以物料为驱动的推动式车间作业控制模式相结合的生产管理模式;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建立物料信息跟踪管理系统和产品制造过程质量信息跟踪管理系统;建立与公司现行财务软件集成的应收应付管理系统,同时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定额工时管理、设备管理、测量设备管理、职能配置管理等管理系统,并为车间作业系统提供必要的管理与控制信息。4)车间作业控制系统建设目标在共享产品数据库和资源数据库基础上,根据不同制造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