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建设如何配置你的IP地址系统?具体设计原则IP地址的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划分,是指将某一地址空间分割成可进一步分配的地址空间;二是指定,是指将某一地址空间分配给某个最终用户,以供其网络进行实际配置和使用,被指定的地址空间不能进行进一步的划分或指定。以拥有一个全国总中心、30个分中心、每个分中心下设30个基层机构的内联网为例,采用本文上篇所述的设计原则,设计基于前文所述网络拓扑的IP地址方案,其具体步骤如下:1.IP地址空间的选择根据RFC1918中“专用Internet地址分配”的定义,在Internet地址授权机构(IANA)的IP地址分配方案中,留出了三类网络号,给未联接Internet的专用网使用,分别用于A、B和C类IP网,具体如下:10.0.0.0~10.255.255.255172.16.0.0~172.31.255.255192.168.0.0~192.168.255.255IANA保证这些网络号不会分配给Internet上的任何网络,因此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这些网络地址作为自己的网络地址。为了保证与其它外部网络不冲突和NAT的需要,内联网应当选择以上三类地址块,为便于划分可选择10.0.0.0~10.255.255.255作为整个内联网内部的地址空间。2.网络地址划分从机构的层次结构出发,可将地址标识分为两类,一类标识总中心和分中心,第二类标识基层机构。因为总中心和分中心共有31个,考虑到机构扩展和网络互联地址的需要,将一类地址标识设为6位;每个分中心下辖的基层机构有30个,考虑到机构扩展和网络互联地址的需要,也将二类标识设为6位。按机构划分。由规则可知,总中心的整个地址空间为10.4.0.0~10.7.255.255,1号分中心的整个地址空间为10.8.0.0~10.11.255.255,其中1号分中心所辖的第1个基层机构A的地址空间为10.8.32.0~10.8.47.255。依此类推可得到每个机构的地址空间。3.局域网内IP地址的指定按机构划分和地址规则可推算出每个机构内部的局域网地址划分。还是以总中心、1号分中心、1号分中心所辖基层机构A的局域网地址范围为例,总中心机构自身的地址范围为10.4.16.0~10.4.31.255,1号分中心机构自身的地址范围为10.8.16.0~10.8.31.255,其所辖基层机构A的地址范围为10.8.32.0~10.8.47.255。为了进一步明确地址范围,可进行子网划分,每个机构的地址可细化为16个C类地址,可惟一标识共16×254=4064台设备的IP地址,完全可以满足一个局域网对IP地址的需求。在局域网地址指定方面,可采取低地址定义网络设备端口,高地址定义服务器设备的方法,对于一般性的PC机可采取动态地址分配(DHCP)的方法在地址池中动态取得IP地址。4.骨干域互联地址的划分和指定按机构划分和地址规则,可知骨干域IP地址空间的划分中,一类地址块的标识为“111110”,二类地址块的标识也为“111110”。在此基础上,可以做进一步的规则划分。由以上规则可推算骨干域内总中心与分中心的网络互联地址范围为10.251.224.0~10.251.231.255,分中心间的互联地址范围为10.251.232.0~10.251.239.255。例如,总中心对1号分中心的互联地址范围为10.251.224.64~10.251.224.95,采用点对点型的互联端口地址模式,每个联接须由四个地址组成一个网段,则共可分为10.251.224.64/30~10.251.224.92/308个逻辑网络互联。即总中心与一个分中心最多可有8条直联网络。同理,骨干域内一个分中心最多也可与其它同域分中心有8条网络直联。5.分支域互联地址的划分和指定按机构划分和地址规则,可知一类地址块标识为一个分中心的标志和二类地址块标识为“111110”时,为某一个分支域网络互联地址区间的IP地址空间,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地址划分。以上规则定义了全体分中心及其所在分支域的网络互联地址范围。以1号分中心为例,可推算在其分支域内1号分中心与下辖基层机构网络互联地址范围为10.11.224.0~10.11.231.255,其中与基层机构A的网络互联地址范围为10.11.224.64~10.11.224.95,采用点对点型的互联端口地址模式,共可分为10.11.224.64/30~10.11.224.92/308个逻辑网络互联。即1号分中心与其基层机构A间最多可有8条网络直联。同理,同一域内的基层机构最多可与其它同域基层机构有8条网络直联。6.用于外部使用的网络IP地址的设计需要与外部互联的内联网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