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市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信息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对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制订本规划。一、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一)富阳市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成效1、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特色优势明显全市拥有通信器材企业300余家,其中国家级骨干企业3家,省级骨干企业6家。全行业以光纤及光(电)缆产品为主导,产值占行业总产值的86%以上;初步形成了以光通信为主,光器件、铜缆等主导产业为特色的产业链。2、信息化基础设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信息需求旺盛经过“十五”发展,我市宽带已接入主城区和各乡镇、街道及村。目前已形成拥有大容量程控交换、光纤通信、数据通信、无线通信等多种技术手段的立体化现代通信网络,并向数字化、智能化、宽带化方向发展,网络规模、技术层次和服务手段都达到了较高水平。—3—3、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得到应用──电子政务建设。富阳市政务信息化工作基础较好。办公业务系统建设和政府上网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果。政府各部门局域网建设初具规模,网上申报、审批等电子政务应用已起步。──电子商务建设。我市依托杭州B2B电子商务专业网站,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宣传、推销产品,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信息化。我市已初步形成了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光纤已铺设到村,为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制造业信息化。我市从2003年起,通过5年时间由政府出资1000万元培育30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大力推广CAD/CAM、ERP(企业资源规划)等先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决策等领域的应用,促进了企业和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服务业信息化。我市商贸、旅游、交通和金融等部门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第三产业,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二)富阳市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观念跟不上形势,“数字鸿沟”有所扩大。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信息化建设差异较大,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滞后,农村信息化与城市信息化差异扩大,农业、农村信息化应用效果不够显著;市民获取信息的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信息化成果带来的实惠没有得到普遍享受。2、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共享机制尚未建立。主要体现在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利用不够、效益不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畅,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3、信息服务业滞后。主要表现在从事信息化服务业的企业少、规模小、社会影响不大,从事信息服务业的人才缺乏。4、人员信息化素质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及中层干部跟不上信息化发展趋势,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且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普通员工素质不高,广大农民缺乏接受信息化知识教育。5、信息化缺乏统一管理。主要体现在信息平台建设条块分离,资源共享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信息化重复投入较多,效益偏低。(三)加快富阳市信息化发展的重大意义1、加快信息化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我市综合竞争力的强大推动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市发展的主题。富阳作为长江三角洲的一员,必须加快“数字富阳”建设,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城市化、提升市场化,增强杭州城市体系发展中的极化效应。加快信息化发展,是实施“工业立市”、“商贸兴市”、“旅游活市”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我市综合竞争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强大推动力。2、加快信息化发展是实现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内在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的信息化浪潮日益高涨,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后,我市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信息社会初显端倪,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经济结构、就业结构也处于重要的转型期。不失时机地加快信息化发展,推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提高社会各类资源特别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创造更先进的生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