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加工企业猪肉供应链管理探析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综合社会版)作者:陈蓉发布时间:2008-07-21阅读次数:238近20年来,我国猪肉产量得到快速增长,猪肉实际产量从1985年的1654.7万t增长到2005年的5010.6万t,20年增长了3.03倍。随着猪肉产量的增长,我国肉类加工业也得到迅猛发展,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肉类食品加工企业已达2544家。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各大型肉类加工企业纷纷改变经营理念,猪肉供应链管理理论受到国内猪肉加工企业的广泛关注。猪肉供应链的打造,既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又可以为市民提供一种安全、营养、美味、方便的“绿色”猪肉,还可以为农民提供一种养殖致富的模式。四川邛崃市金利实业有限公司是一个大型猪肉加工企业,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特的猪肉供应链管理模式。本文着重对其供应链结构及供应链管理特征进行分析,希望对其他肉类加工企业供应链管理有所裨益。一、猪肉加工企业引入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分析当前,供应链理论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所谓供应链,英国著名物流学家MartinChristopher将其定义为:“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和活动的上游及下游企业组织所构成的网络”[1]。伊文斯(Evens)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2]。卢凤君认为猪肉供应链是指以有效提供高档猪肉为目的,以猪肉加工贸易企业为核心,由仔猪、饲料、兽药等生产资料供应,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猪肉物流配送、流通销售等组成的网链[3]。猪肉加工企业引入供应链管理,其必要性如下:(一)有利于猪肉加工企业把握消费者真实需求、提供安全猪肉产品21世纪以来,畜产品种类和品牌日益增多,流通渠道日益复杂,消费者对价格、品质、服务日益敏感。一方面,由于其他肉类产品增长较快,猪肉的可替代产品日益增多,消费者选择范围扩大;另一方面,近年来各种农药、兽药、激素残留、微生物污染、抗生素、瘦肉精、毒火腿、病死猪、注水肉等事件不断发生,从而导致产品质量的诚信危机,加重了消费者的防范心理,也使人们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提供安全可靠的绿色猪肉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而供应链管理则提供了达成这一要求的有效手段,它将猪肉生产从原料的供应、加工、运输、分销、零售过程看成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通过对链条中包括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运动的控制,保障食品安全。(二)有利于猪肉加工企业优化组织结构、加强合作,提高竞争力从整体来看,我国猪肉加工企业管理观念比较落后,产品质量也不稳定,有效供给能力较低。各企业之间竞争过多,合作不足,协作水平较低,交易成本过高,猪肉产品总体质量水平还不高且不稳定,企业缺乏有效的资源组织。从企业内部来看,一些企业组织规模庞大,大企业病尤为突出:如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缺乏活力、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以上问题可通过供应链管理实践加以解决,猪肉加工企业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通过实施组织流程再造,一方面在组织机构内部进行生产、信息沟通、物流、质量、服务等方面的进一步发掘;另一方面与上下游关联企业相配合,在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上进行全面的协作和集成,挖掘新的价值和获取,进行全局优化,削除不增值活动和过程,全面改善服务水平,提高用户满意度,增进竞争力。(三)有利于稳定猪肉市场,增加猪农收入,促进养猪业的健康发展猪肉供应链管理不仅对企业有利,其效益扩展到猪农、猪市以及整个产业。猪肉是我国的大宗畜产品,我国生猪养殖主要形式是农户小规模散养。小农散养的特点是规模小、起点低、群体大,全国遍地开花。这种养殖模式,一方面从市场供求来看,很容易形成扩散型蛛网,造成猪肉生产和价格大起大落,市场不稳定,给农户和猪肉加工企业带来损害。另一方面,养猪农户在畜禽疫病防治、饲料产品鉴别和科学使用等方面的知识相对欠缺,饲养条件也相对较差,既难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和扩散,又难以保证猪肉食品安全。通过猪肉加工企业供应链管理,猪肉加工企业与农户通过合同,结成利益共同体。加工企业对农户提供统一种源、统一饲料、统一提供安全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