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机构财务与会计担保机构的财务与会计遵循我国的《企业财务原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并结合担保业行业特点制定,把经营风险销售信用的这一新生特殊行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记录和反映,以揭示担保机构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现金流量、风险程度。第一节担保机构的财务与会计的制度框架我国信用担保业已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作为一个行业越来越显示出它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同时加强担保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也显得十分迫切。担保机构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是与担保机构控制防范风险实现持续发展关系密切的工作,由于处在探索发展中的诸多原因,我国没有建立统一的担保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各担保机构各自参加不同行业的制度处理会计事项,也有的担保机构自行制定了财务会计制度,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可比,不能准确反映担保业的整体状况,十分不利于担保业的风险控制和持续发展。无论从政府监管、银行合作还是担保机构自身管理的需要都需要制定一部全国统一的担保机构财务会计制度。为此,财政部从规范担保业的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地提供会计信息、控制担保风险出发,总结了我国担保机构会计核算的成功经验,充分考虑了我国担保业的特点,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适时制定了《担保机构会计核算办法》。《担保机构会计核算办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担保行业财务会计的形成。一、担保机构企业财务会计的特征(一)担保机构是从事风险管理、出售信用产品的专业机构,信用是金融的本质,担保业务的实质是一种金融业务。担保机构通过信用担保、信用増级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在承担保证责任的同时增加自己的或有负债,从而影响社会资金的流向和大小、使资金流向收益较高、风险较低的地方。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资金配置和风险配置。担保业务是专门从事资金风险价值管理的衍生金融业务,担保业务风险的规律特点与金融业务风险的规律特点基本相同。所以,要求担保机构定位于金融企业财务会计的框架下,要求担保机构财务会计要充分反映担保业务的金融特点,担保机构财务会计要运用金融学理论,特别是衍生金融理论去认识担保业务规律、研究控制担保风险的方法。(二)担保机构财务会计,充分反映了担保业务的高风险特点,体现了“风险成本是担保机构的主要成本”规律性,详细地规定了担保机构的风险准备金制度,包括担保赔偿准备、未到期责任准备、一般风险准备、各种应收款的坏账准备、各类资产的减值准备等。(三)担保机构财务会计制度,遵循国际惯例做法,充分体现信用担保的准公共产品特点,在担保分先损失补贴、担保资本投入、担保扶持基金、代管担保基金、担保减免税等方面都作出详细的规定。(四)担保机构财务会计,充分反映了担保机构的收入特点,详细规定了各项收入的核算方法,包括:担保费收入、评审费收入、手续费收入、利息收入、追偿收入等,对指导担保机构科学合理地进行担保业务定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五)担保机构销售的是保函,是一纸合同,但它体现了未来一定期间因担保责任发生而遭致代偿损失的责任。也就是说当所担保的企业到期不能偿还该项债务时,担保机构必须代其偿还。担保机构代被担保机构偿还了该项债务后,担保机构也就享有了追偿该项债务的权利,即具有了债权。这也是会计上所说的“或有事项”。财务上的“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管理。担保机构财务会计。在现有会计基本制度体系下,充分反映担保业务的或有性。尽管没有将担保业务纳入表内核算,但在表外设计了“担保余额变动表”和会计报表附注中的“资产负债表表外项目”(六)信用担保,不需要拿资金的资产直接去作保证或抵押。在保证担保代偿的前提下可以将闲置资金合理使用,使资产保值增值。在投资管理上必须符合国家对担保投资的要求遵循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原则,在财务上体现为资金运作的特殊性。(七)担保机构是处于被担保人、担保受益人的中间环节,被担保人不是一个或者几个企业而是一个群体。担保受益人绝大部分是银行和金融机构,也有企业法人、自然人和机构投资者。因而担保机构具有公信人热特点,担保机构的财务会计具有社会公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