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随着市场的全球化,企业问竞争愈演愈烈。如果我们在工厂设计初期只着眼于制造出一流的产品,那么即使如愿,最终也未必能赢得市场。前期加工设备选型的错误及布局的不合理往往会导致后期生产成本的上升,而改变这些错误的代价往往是巨大的。因此,在工厂设计前期,产品的制造成本、设备的使用效率不应成为设计人员的思考盲点,合理选择加工设备,精益规划设备布局,高效组织并协调各生产要素,是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提高生产率、赢在起跑线上的关键。Ill加工设备的选择加工设备是根据产品类型、生产纲领、工艺规程等参数来选择的。如果设备的类型和数量选择得当。不仅可减少投资,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设备维护、运行费用。还对完善设备布局、简化在制品周转、缩短生产链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加工设备选择指标①工艺可能性工艺可能性是指加工设备在不同生产要求下实现加工工艺过程的能力。工艺可能性主要包括:加工设备可完成的工序种类;加工对象的类型和尺寸范围;能加工的材料和毛坯种类;切削用量的可能范围等。通常,在大批量生产中,因工序分散,可选用工艺可能性较窄的加工设备。如各种专机、组合机床等;在单件、小批生产中,由于工序集中,一台加工设备要完成尽可能多的工序,宜选用通用机床或数控机床,且工艺可能性要选得宽一些,以适应加工对象多变的需要。②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加工精度是指加工设备所能达到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和位置精度,它受制于加工设备本身的几何精度、运动精度、刚度、抗振性、热稳定性、精度保持性和误差补偿策略等。设备加工精度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的是经济加工精度,即加工设备在其正常使用条件下能经济合理地达到的加工精度。表面质量主要指被加工工件表面几何学特性及表面层物理品质。要注意其中的表面粗糙度等指标除与加工设备本身的抗振性有关外,还与影响切削稳定性的设备外因索有关,诸如:所采用的切削用量、切削液、工件材料、刀具(或磨具)的几何形状及材料特性等,若选择设备时仅注意设备本身而忽视上述设备外因素将是片面的,其效果可能事倍功半。一般来说,采用自动化程度高的加工设备,避免人为因素干扰,是保证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稳定性的有效途径。③生产率生产率通常是通过加工设备单位时间内所能加工的工件数量或所能切除的材料量来衡量的。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加工设备的切削时间、辅助时间以及分摊到每个工件上的调整、准备和结束时间。通常,选择高速、大功率、高刚度的加工设备是提高生产率的有效保证。④可靠性可靠性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加工设备保持其应有工作性能的能力。它主要与设备中关键零部件的精度保持性、耐磨性、耐用性、精度稳定性和抗干扰性有关,因此,要注意设备中一些关键零部件的选择,必要时可对欲购设备提出附加要求,对一些关键零部件质量或材质作出规定,还要注意设备可靠性与设备合理的使用期限及合理的精度储备有关。⑤经济性经济性是指加工设备质量、功能、成本的合理配合。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设备结构要尽可能简单,技术采用合理,并遵循加工设备的系列化、零部件的通用化和标准化的要求,这对降低设备设计、制造及日后的维修、改造成本很重要。另外,选择节能、环保、寿命长的设备也是相当经济的,这可有效降低其使用成本。(I)加工设备选择程序第一步:对被加工零件进行分类并初选加工设备,零件分类细化程度取决于生产类型,批量愈大,分类(或分组)应愈细。①按加工工艺性对零件进行分类,把加工性质相同或相似的零件分在同一类;②对已分类零件按加工尺寸和重量分组,并注意区分毛坯材料种类,以便加工设备的合理使用及切屑的分类管理;③将精度要求高的同类件分在一组,以便合理使用精密加工设备来保证零件加工质量。第二步:编制工艺路线,根据工艺规程和生产纲领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参考国内外同类零件的先进加工工艺,编制各零件加工工序及工艺路线。第三步:选择设备及其数量,测算各设备工作节拍(或单机工时),通过平衡各设备的生产能力,估算出整个生产线中所需要的设备及其数量。第四步:优化,包括加工工序的优化和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