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体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吕明伟郭焕成孙艺惠中国台湾休闲农业园区不仅提供农产品,而且形成了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区,这种“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农业旅游,又可达到提高农民收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台湾依托农业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的范围相当广泛,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台湾休闲农业园区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现象,主要有乡村花园、乡村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和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休闲牧场等几种类型。这些以农业旅游为主导的休闲农业园区在旅游、教育、环保、医疗、经济、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台湾地区已成为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兴产业之一。通过对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发展阶段、发展特色、经营策略与管理、政策与措施等方面经验的研究分析,指出了大陆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可借鉴的经验启示。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中国台湾地区人们在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交通方面的消费比例逐年增加,观光旅游业日益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台湾观光旅游业的发展为台湾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了极大的市场需求,并奠定了一定的市场基础。同时台湾观光旅游业的发展也呼唤着新的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内容更为丰富的休闲农业由此应运而生。作为休闲农业重要发展载体的休闲农业园区不仅提供农产品,而且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区,这种“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农业旅游,又可达到提高农民收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图1~3)。图1台湾南投县清境青青草原农场图2台湾南投县翠竹绿休闲茶园图3台湾清境休闲农场1休闲农业的定义、功能1.1休闲农业的定义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供人们休闲,增进人们对农业及农村之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换言之,休闲农业所表现的是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生一体的农业,在经营上更是结合了农业产销、农产加工及游憩服务3级产业于一体的农业企业。就经营范围而言,休闲农业已将传统农业从第一产业延伸到第三产业,不只生产固定形式的产品,而且还包括各种蕴含创意的服务,这样可以创造出许多附加价值,增加农民的收益。休闲农业园区是休闲农业发展的载体,也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核心所在。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的数量、质量直接反映着一个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好坏。1.2休闲农业的功能休闲农业结合农业与服务业,具有下列7种功能[1]:经济功能:(2)社会功能;(3)教育功能(图4);(4)环保功能;(5)游憩功能(图5);(6)医疗功能:(7)文化传承功能。2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发展阶段与重点2.1观光农业时期(1971-1989年)自20世纪50-60年代初,台湾农业开始萎缩以来,农政单位便积极致力于改善农业结构,寻求新的农业经营形态,以求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有识之士便酝酿利用农业资源吸引游客前来游憩消费,享受田园之乐,并促销农产品。1980年,台北市首先在木栅区指南里组织53户茶农开办茶园,称为木栅观光茶园,开启了台北市观光农园的先例。鉴于台北市观光农园之发展经验,台湾自1981年底开始执行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辅导设置观光农园之地点、面积、种类、规模等均不断成长:从1982-1989年的短短7年中,观光农园面积超过1000hm2,范围包括14县,42乡镇,22种作物。2.2休闲农业发展时期(1989—1994年)为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台湾农业主管部门于1989年4月委托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系举办了”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在会上对休闲农业的概念基本形成了共识,正式确定“休闲农业”名称。1990年台湾农业主管部门在《改革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研订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制定了“设立休闲农业区”的一些基本条件。为加强休闲农业区的管理,台湾农业主管部门于1994年12月31日公布实施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并设定了“休闲农业标章”。2.3休闲农业提升时期(1995年以后)台湾的休闲农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很快遇上了发展“瓶颈”,最重要的是法令规章无法配合发展的需要,其次是大众对休闲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