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20XX年至20XX年,中央纪委先后通报了多起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随着基层反腐败力度的持续加大,党的纪律和监督真正落到了实处。本文浅析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寻找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期望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腐败现象做到事前的控制和防治。一、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内控制度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防腐成了社会和民众关注的热点,随着反腐败力度的加大,国家要求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全面公开,内控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防腐败的成效。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其单位本身的特殊性,在各种经济活动的环节和流程中都可能存在着风险,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可以提升单位资金的安全和经济效益、可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以防止腐败行为和舞弊行为的发生。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单位的发展和管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财政部在20XX年11月底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从20XX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规范》一出,很多单位的负责人或财务主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度和执行力大大提高,特别强调在经济业务过程中的管理控制,着重管物和管项目,规避及防范财务风险。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一)领导层不重视,内控意识淡薄。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内部控制首先要有足够的意识,意识是保证,意识是基石。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有些单位领导层根本不知道内控,认为内控就是财务科的事情,和其他人没有关系;有些单位领导层认为年初进行了部门财务预算,预算就等同于内控;有些单位的“一把手”认为有没有内控对单位而言没有太大的影响,对内部控制不了解,缺乏意识;有些单位负责人出于利益熏心,不想建立内部控制,第1页共5页干脆拒绝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由于领导的意识和重视不够高,财务人员也效仿,导致单位的权责不清,工作人员无法参与各项业务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等全过程,最终使得单位财务及内部控制难以发挥作用。(二)管理制度不健全,岗位权责不清。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一个单位内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规范,是单位的基础。有的单位没有制定内部管理制度,管理随意性大,如报销业务该转账的支付现金,应纳入固定资产管理直接计入支出;有的单位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却形同于虚设,在制度中没有明确的岗位责任,重要岗不相分离,导致责任不清,职权不明,常常会出现工作混乱或管理失控。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财务部门通常都是账房先生,只负责复核、付款等简单记账工作,对此笔款项的具体来龙去脉不了解,对单位的债权债务没有监管,不知是否发生坏账,有没有发生减值的可能,有的会计人员甚至对单位的重大决策都不了解。这种管账不管物和管物不管账的现象非常严重。(三)预算控制不合理,考核约束欠缺。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行政事业单位现在大都实行了部门预算,部门预算是严谨的信息系统,是行政事业单位重要的内部控制手段之一。但因为现预算比较粗糙,在编制过程中一般都是根据单位人数进行核定下一年本单位的支出,一般都没考虑本单位实际情况,存在着较多不确定因素。一方面有的单位将每年的部门预算报表当作任务一样完成,没有精确性,更谈不上细化性,使得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常常出现失控;另一方面在单位运行时,如果此项目没有纳入预算,可以对预算随时进行追加。这样将会导致预算外追加项目多,预算弹性和随意性越大,因此就缺乏了权威性和约束性。(四)内控体系不合理,缺乏规范行为。1.财务的管理不到位在经费支出方面许多行政事业单位都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哪些费用可以报销哪些费用不能报销没有界定,有些单位即使界定了标准,但只要报销单上面有领导的签字,会计人员就会忘了标准对其实报实销,存在着一种用公家的钱不心疼的现象;在票据管理方面,票据的领、购、销第2页共5页没有建立规定,无台账可查,对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