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检查1.屋顶的作用是什么?对屋顶有何要求?2.平屋顶由哪几部分组成。新授课*第十章建筑工业化第一节建筑工业化的概念一、建筑工业化的含义和特征长期以来,人们都是用手工劳动来建造房屋,不仅劳动强度大,耗费工时多,而且建造速度慢,质量也难以保证。虽然近代和现代已逐步提高了机械化程度,减轻了劳动强度,但是和其他现代工业相比,建筑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手工业比重大的行业,也是效益低下的行业。建筑工业化就是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把这种分散落后的手工业生产方式转变为集中、先进的现代化工业生产方式,从而加快建设速度,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和施工质量。建筑工业化的基本特征是:设计标准化是建筑工业化的前提,只有设计标准化的建筑构配件及其房屋等,才能实现工厂化、机械化的大批量生产;构件生产工厂化:构件生产IV"化是建筑工业化的手段,标准、定型的建筑构配件等建筑产品的工厂化生产,可以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促进了产品生产的商业化;施工机械化:施工机械化是建筑工业化的核心,施工的各个环节以机械化代替手工操作,可以降低劳动强度,加快施工速度,提高施工质量;组织管理科学化:管理科学化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保证,从设计、生产到施工的各个过程,都必须有科学化的管理,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采用图表法和网络法。实现建筑工业化有两个途径,一是发展预制装配式建筑,预制装配式建筑是在加工厂生产预制各种构件,运到施工现场,再用各种机械进行安装。其优点是生产效率高,建设速度快、现场湿作业少,房屋自重轻,使用面积大等,是建筑工业化的主要形式。预制装配式建筑有砌块建筑、大板建筑、框架建筑和盒子建筑等二是全现浇或现浇与预制相结合的建筑,全现浇或现浇与预制相结合的建筑是在施工现场采用大模板现浇混凝土、滑升模板、升板、升层等施工方法,完成房屋主要结构的施工,而一些非承重构件仍采用预制的方法。其优点是施工速度快、整体性和抗震性好,适用于荷载大,整体性要求高的建筑。这类建筑包括大模建筑、滑升模板建筑、升板升层建筑等。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我国的建筑工业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1956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决定”中就指出“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建筑工业,必须积极地、有步骤地实现机械化、工业化施工,必须完成对建筑工业的技术改造,逐步地完成向建筑工业化的过渡。”20世纪50年代,我国借鉴前苏联的经验,推行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发展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和预制全装配大板建筑,这是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开端从此各种工业化建筑相继发展起来。60年代开始的升板建筑和滑模建筑;70年代开始的大模板建筑和框架板材建筑;80年代又开始了盒子建筑的试点。特别是进入80年代,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建筑工业化有了新的发展,全国已有数万家构件厂,商品混凝土兴起并迅速发展,机械化施工成就突出;原有的建筑体系逐步更新,新体系不断出现;采用定型模板施工的多种工业化现浇体系成套技术逐步形成;液压滑升模板工艺开始用于民用建筑,由多层向高层发展;大板建筑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北京建成的大板建筑最高层数已达18层;全现浇的建筑也有了发展,组合式定型小钢模形成系列,发展迅速,并出现了扩大组合模板、钢木(竹)组合模板等。此外,还发展了爬模、提模、飞模、隧道模等多种现浇施工方法;预制钢筋混凝土体系也有新的发展,还形成了一些预制和现浇相结合的体系,框架结构采用现浇梁柱,预制楼板;高层和大跨度钢结构也有所发展……。目前,我国正处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历史阶段,加快城市化的过程也就是加快建筑工业化的过程。特别是从1998年开始,中国政府决定改变几十年来形成的“实物分配”的住房体制,把住房直接推人商品住宅市场化的范畴。这个改变使建筑业正面临着一个继续发展的最好机遇。建筑工业化的进程由此迅速发展。以砌块建筑为例,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砌块建筑设计的技术文件,加强了砌块的生产技术与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同时,砌块施工技术也在不断进步。2000年,全国城乡各类使用砌块作墙体材料建造的房屋的建筑面积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