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于细节处做大文章XX市武进区前黄初级中学曹友全张秀宁开篇语:“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锐;再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一切微妙的变化,滑过的细节。”——摘自一位幼儿园老师的教育手记既然说“教育是大事”,那么“教育无小事”。一、教育细节,你也许并不在意一天,一位关系很“铁”的家长向我谈到他儿子回家叙说的一件事:昨天语文课,该生和同桌先后被我提问,两人的回答都正确。我对同桌说的是“请坐下”,而对他说的却是“坐下去”。他当时感受到很委屈,觉得我偏心,课再也无法平心静气的听下去。听完这位家长的叙述,当时,我不以为然,觉得只是“小事”,这位学生真是“小心眼”,纯属“小题大做”。后来,我仔细琢磨,可能我是“说者无意”,然而学生他是“听者有心”。我的一句无意的用语却打破了一个学生内心的平衡,挫伤了一个学生可贵的自尊。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我们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你的一个动作,一种眼神,一句话语都会在学生心里产生你意想不到的影响,但很少有人去注意这些“小事”、“细节”,更不用说去注意由这些“小事”、“细节”而造成的“失误”、“伤害”。所以我应该感谢这位学生的“小题大做”,这位家长的“真诚告白”。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偷听”到了两个学生的谈话。一个学生拿着作业本高兴的对另一个同学说:“你看,我这次又得了一个‘优’”。另一个学生似乎比他更高兴,指着作业本自豪的说:“你的‘优’老师写得又小又潦草,你看我这个‘优’,又大又工整,多漂亮呀。比你的要好的多了。”前一个学生顿时哑口无言,面带愧色。呀,我不由一震,连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无足挂齿第1页共3页的“细节”,学生都是那么的“在乎”。反思一下,我们日常的教育活动,常常是随心所欲,指手划脚,很少蹲下自己的身子,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很少在乎学生的感受,在乎学生的“在乎”。“小事”为小,“细节”为细,就因为它不致于引起我们太多的注意,你也许并不在意,但在这些“小事”、“细节”上的“粗枝大叶”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造成的伤害,你就不可大意,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二、捕捉教育细节,你可以谱写教育华章。教育不是抽象的,教育是具体而实在的。“小事”虽小,“细节”虽“细”,但我们也不容忽视,不可大意,更需要在工作中从“小事”入手,从“细节”着眼,捕捉教育契机,谱写教育华章。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一堂公开课,我还记忆犹新;课堂上的一个小小的细节,我还历历在目:在让四个学生板书生字后,于老师拿出红粉笔要给写得最漂亮的字画上红圈,以示评判褒奖。其实,那几个字孰优孰劣,一眼即能看出。但出人意料的是,于老师在圈出了那一个明显漂亮的字后,又仔细端详起另外三个难以让人恭维的字,一脸的认真劲,决不亚于鉴赏一位位书法大师的“真迹”。一会儿于老师面露欣喜之色,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将其中写得较漂亮的偏旁部首圈了出来,且啧啧称赞,就连那实在让人不堪入目的“凹”字,中间的凹陷处也被于老师郑重其事的画上了红圈,并竖起大拇指:“这个‘凹’,很有分寸,这个‘折’,很有力量。”黑板上大大小小的几个红圈恰似几面红旗,鲜艳夺目,给我们以心灵的震颤、方向的导引。在于老师的眼睛里,每个学生的字都有“优点”,都该画上“红圈”。这正体现了一个教育艺术家的宽阔的心胸:炽热的情感和睿智的策略。虽然学生也像那些字一样良莠不齐,好坏不一,但于老师善于从每个学生身上,于每个细节处,揭示出闪光之点,并激扬成耀眼之辉;从每个学生身上,于每个细节之处寻找出星星之火,奋力而艺术的鼓风吹气,形成燎原之势,谱写教育华章。于老师给学生“画红圈”,我也试着给学生写“优点卡”。第2页共3页所谓“优点卡”是一张设计精美的卡片,各科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把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值得表扬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详细的观察并记录下来,在适当的场会,如班会、晨会上宣读,如同奖状一样颁发给学生保存。这种方法要的是细心,讲的是细致,抓的是细节,深受学生欢迎。我班有个叫张宇的同学,他,机智多用于调皮,他,活泼多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