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工作意识”强化“目的意识”教育包含使人为善的意图和努力,德育代表的就是这种意图和努力,是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育和体育最终都要落实在德育所代表的教育目的上。不能把德育当工作来抓,而要把德育当作学校各项工作的目的来落实。只有淡化德育的工作意识,强化其目的意识,才能建立长期而行之有效的全员德育机制。德育在我国教育中地位显赫,被视为学校首要工作。可是,如此重要的工作,为什么在实践中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即使受到重视,耗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什么实际效果还很不如人意。做德育工作为什么就这么难。德育是工作吗许多教育工作者试图在教育工作的框架中思考和解决学校德育的困境。问题是:德育是工作吗。学校有许多工作,如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不同的工作由不同的人来做。教学,是由教师来做的工作;管理,是由领导来做的工作;后勤服务,是由辅助人员和勤杂人员来做的工作。如果德育也是一项工作,那么,它是谁的工作呢。有人可能会说:它是所有老师的工作,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果真如此的话,在评定优秀德育工作者的时候,除了班主任、辅导员,为什么许多普通教师连参评的资格也没有。既然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那么发德育工作津贴时,为什么普通教师却从来也得不到这样的待遇。既然德育是一项人人都要做的工作,那么政教处或德育处就应该管辖所有人的工作,可事实上它只管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总之,学校的制度并不承认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看来,要让所有的教师都真正重视德育,参与德育,就不能把德育当作类似教学、管理的工作来抓。如果德育不是学校的一项具体工作,那它又是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澄清:德育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教育问题。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处于何种地位。我们弄清了这类问题,才有可能找到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建立全员参与的德育机制。德育使人为善全员德育机制究竟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德育观来支撑呢。我们能不能在教育中给德育以正确的定性和定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教育的认识。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仔细一想,却颇费思量。有第1页共4页的人教小孩偷东西,有的人在高考前动员学生在答好自己试卷的同时发挥所谓团结互助的精神,有的人带领全校师生造假、作秀以应付上级检查,诸如此类的勾当是教育吗。我认为,这不是教育,而是教唆。对作为实践活动的教育我们有一种特别的期待教育不仅是有目的的活动,它的目的还必须合乎道德;教育不仅是有意施加的影响,这种影响还必须出自善意。使人为善,是教育的根本。《说文解字》对此作过非常精辟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必定包含使人为善、教人做人的意图和努力。正是根据这一特征或标准,我们能够明确地将教育工作者和教唆犯区分开来,将教育与教、教唆区分开来。这是我们把握德育的性质,给德育正确定位的关键。如果我们把教育等同于教,混同于教唆,就会迷失教育的方向,就会忽视和削弱德育。如果我们明确教育是一种包含使人为善的意图和目的的活动,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德育代表的就是这种使人为善的意图和努力。德育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使人为善,是教育的道德目的,也是判断一种活动或影响是否属于教育的道德标准。满足这种标准的活动或影响,才堪称是教育。让我们来做一个思想实验。假定我精通保险箱的工作原理,向一群年轻人传授有关保险箱的知识,我告诉他们保险箱有哪些类型、每种保险箱是什么结构、有什么特点、薄弱环节在哪里,我还告诉他们在不知道密码的情况下如何打开保险箱。请问:我这是在教育,还是在教唆。可能你已经发现,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主要是因为我没有交待行动的目的。如果我的意图是培养一批能够设计和生产出更加安全、可靠的保险箱的人,我就是在教育;如果我的意图是培养盗窃分子,我就是在教唆。可见,传授知识和技能、开发智力的活动,是不是教育,是不是智育,取决于活动的意图。唯有包含使人为善的道德目的,促进智力发展的活动才是教育,才是智育。同样道理,促进体格的发展,也只有服务于一定的道德目的,包含使人为善的意图,才是一种教育,才是教育意义上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