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之感想我眼中的中小学教育甘宇思政二班2220XX301011057即将踏上教育岗位,作为一名未来的中学教师,对当前中国的教育体制有一些自己的体会,一学期的小学支教经历也让我对中国的教育体制产生的很多感想,是以往都未能感受到的。同时,作为一名大生学生,也是经历过中小学教育的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体会现在的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对于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体制存在诸多质疑。以下就是我对中国中小学教育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感想和体会。一、教育仍很不公平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这里我们主要谈论的是过程的平等问题即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虽然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但是现存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十分明显。特别是地区、城乡、阶层差异尤其明显。从2002年全社会5800多亿元的教育投资来看,当年,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23%,而占人口少数的城市却获得了绝大部分,从这个数字可见一斑。在很多农村、山区,九年制义务教育根本得不到保障,很多适龄孩子没能力和机会入学,辍学率相当高;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在危房中读书很常见,学校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只能上最基础的几门课。反观,在城市中的学生,却享受着不断升级换代的教育设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在家长的安排下上着各种课外辅导班。就拿我支教的那所学校来讲,是一所矿工子弟校,学校师资力量相当缺乏,学校共七个老师,三个是才毕业的专科院校的艺体专业的新老师,第1页共5页对于文化课程的教育缺乏专业性。其次四个老老师中只有两位是师范专业,其余是矿上职工转职的。和镇上的中心小学相比,差距甚远,不管是从师资还是学校的教学条件。这种越是在需要的地区越是得不到投资和发展导致公平缺失严重,挫伤了农村的可持发展的能力,相对城市,农村的孩子一直接受着劣等的教育,并将农村居民的低素质持续下去,造成长期性的城乡差异。在城乡、地区、阶层差异日益拉大的今天,要想跨越城乡、地区、阶层界限,实现跳跃,从而过上更为康实的生活,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途径。但现实状况是教育公平现状很不理想。然而社会的稳定,往往依赖于各种差异之间的和谐、融合与流动。假如一个体系内的差异扩大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差异之间的界限森严到不可流动的地步,这个体系必陷入混乱和崩溃。通过教育,处于弱势的群体获得了通往较高层群体的渠道,他们有了奋斗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会有益地降低对现状的不满。反之,如果没有了教育这个通路,或者教育不公平,通路走不通,这个群体便会找不到一种改变自身状况的方式,社会失去了自我调节的机制,以至矛盾无处化解、不满无处释放,于是混乱便不可避免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二、教育理念存在严重偏差中小学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础教育,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而进行的不定向的非专门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然而,如今的中小学教育只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标准,是以升学人数的多少为尺度的;评价教师的业绩也以学生成绩的优劣为指标。导致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呈现出“教育产业化”的奇怪模式。学生就如工厂生产产品一样,每一个都是按照相同的模式和方法生产出来的,每个产品都是一样,产业化的教育必定只能生产同一个型号的学生,而不是真正的自主发展的人。自学生一进学校,教师就开始把他们当做专才来训练和塑造,强迫学生按教师的意愿行事,使学生难以通过主体的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自身的素质,这样长久下去学生的思维都会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毫无创造性,这样培第2页共5页养出来的都是会学习的机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懂得运用于实际操作只是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