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信息素质教育学研究领域的基本架构【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构建信息素质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原则,探讨了构建信息素质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尝试构建了一个包括信息素质教育学科存在论、本质论、实践论三部分内容的信息素质教育学理论体系。【摘要题】图书情报工作论坛【英文摘要】thispaperisdesignedtoamp;n……信息素质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它的出现是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相一致的,它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作为一门在信息科学与教育学交叉点建立起来的信息素质教育学,是一门以信息检索技能为研究对象,探讨信息检索技能的生成、本质、功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经过国内外学者近30多年的初步探索,信息素质教育学科体系初步形成。随着信息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构建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素质教育学理论体系,已成为学术界普遍关心的一个课题。本文试图以当代信息素质教育学的研究主题的反思为基础,探讨此研究领域的基本架构。1信息素质教育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1信息素质(informationliteracy)的内涵近年来国外大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信息素质”教育(informationliteracy)。因特网上有500多个专门的网站,1200万条网络信息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在技术变革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中,不管是学术研究,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中,每个个体都面临着丰富繁杂的信息选择,都必须了解信息需求,知道如何及何时借助各种工具进行信息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对这种技能的见解逐步形成了信息素质的观念。由于信息素质对个体事业和生活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信息社会中的重要生存技能之一。在我国,信息素质通常被定义为:从各种信息源检索、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劳动者必须掌握的终身技能。信息素质的内涵包括:认识到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是明智决策的基础;认识到信息需求及问题所在;制订信息检索策略;掌握第1页共11页信息检索技术;能评价信息;根据实际用途组织信息;将新信息融会到现有知识结构中,在批判性思考、解决问题和交流的过程中使用信息。早在1985年美国教育家就认为,面向21世纪的学生,除了要接受传统的阅读、写作和数学教育外,还需要具有信息交流、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是让每个学生学会如何识别所需的信息,如何寻找、组织、并能以明晰和有说服力的方式加以描述。1992年美国“信息素质全国论坛”将45项评价标准列为全国教育总目标的评价内容。长期以来,信息素质教育仅局限于将专门从事信息服务的学生中间,主要教学内容是传授图书馆学、情报学知识,因为这一学科所要研究的正是如何搜集、整理和提供信息。但根据信息社会对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来看,了解和掌握信息组织、检索和分析加工等一些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对于加强自身的信息素质是非常有用的,是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外不少图书馆学校开始开设这类远程教育课程,网络上也有各种类型的用户培训服务。知识经济时代,文献信息的传播方式、渠道等都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角色也会发生变化。这些问题的提出对信息检索课程体系的研究和教育都提出了新要求。信息素质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也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1.2国外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现状述评美国1988年,学校图书馆员协会出版了《信息就是力量》指南,提出学校媒体中心应提供各种形式的信息获取途径,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兴趣和能力,与其它教育者一起制定适应学生的学习策略。1987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成立了信息素质教育委员会,目的是明确信息素质在学生学习、终身教育和成为一个良好公民的过程中的作用,设计在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环境下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型,决定继续教育和教育培养的发展方向。委员会由教育界和图书馆界主要负责人组成。1989年1月,委员会出版了关于信息素质问题的报告(alapresidentialcommitteeoninformationliteracy)。报告论述了信息素质教育对个人、企业、国家的重要性,分析了信第2页共11页息素质教育的机遇,说明了信息时代学校的主要任务,并提出了若干建议。1990年,“国家信息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