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模件体系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探析摘要:本文以某精品酒店大堂为例,阐述了传统“模件体系”的构建及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Abstract:Thethesiselaboratestheconstructionofthetraditionalmodulesystem,andtheapplicationininteriordesignthroughthestudyofaboutiquehotellobby.关键词:模件体系构建室内设计精品酒店KeyWords:Modulesystem;Construction;Interiordesign;Boutiquehotel一、概述模件体系通常是指以标准化的零件组装物品的生产体系。大量预制的模件,以不同的组合方式迅速装配在一起,从而创造出变化无穷的单元。模件的使用在我国古代极为频繁,文字,青铜器,兵马俑,瓷器,印刷,建筑等等都离不开模件体系的应用。1.1汉字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从殷商后期的甲骨文到现行的楷书、行书,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汉字结构经过不断地简化、抽象,日趋规范,并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构成体系。正如雷德候在《万物》中所阐述的那样:汉字的最小构成元素是笔画,包括横(一)、竖(丨)、撇(丿)、点(丶)、捺(١)、折(乛)等几类。笔画按照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简单的汉字。这些汉字不仅作为独立图2传统建筑从梁柱—间-建筑-院落图片来源:《中国建筑美学》的字使用,同时又充当着其他汉字的构成部件——偏旁。这些偏旁反复出现,在满足汉字结构、意义、美观等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笔画部件构成众多新的汉字。在汉字体系的整个构建过程中,偏旁发挥了模件的作用,一个偏旁就是一个模件,所有的偏旁共同构成了汉字的模件体系。(如图1)模件体系的应用是汉字系统优于西方拼音语系的关键。单体模件(偏旁)的独立性增强了汉字构成的灵活性和表意性;模件的可替代性也决定了汉字演变的规律性,使汉字一直在发展,却始终保持紧密的相关性,从未中断;模件组合方式的多样性成全了汉字的巨大规模,并可根据需要,不断构成新字来完善汉字系统。1.2传统木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是模件体系的又一例证。中国传统建筑不论宫殿,堂,亭,台,楼,阁,榭,轩,斋,廊都以间为单位,由梁、柱、枋、檩、斗栱等构件通过榫卯结构组装而成。每一个构件本身由有数种更小的部件组成,如斗栱就是由斗,栱等部件层层出跳而成。(图2,3,4)但建筑不同于汉字,从梁柱等构件到整体建筑,其规模,样式都受到严格控制,其尺度,材质装饰都需要符合其等级要求。在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则例》中都详述了相关图5隔扇图片来源:《中国建筑史》图4,清代斗口尺寸图片来源:《中国建筑史》图小木作隔扇图片来源:《中国建筑美学》规定。例如清代建筑采用“斗口”和“檐柱径”为模数。带斗拱的宫殿式建筑,以斗口为基本模数,其他各个构件的尺寸都是她的倍数。如柱径、柱高,开间进深等。清代官方将大式建筑用材标准划分为十一个等级,即6寸,5.5寸,5寸,4.5寸……1寸,成为十一等材,这十一个等级直接反映在建筑物上就是斗口的十一种尺寸。用材等级的大小决定着建筑物各构件和整体尺寸的大小。(图4)除上述大木作外,模件体系的应用亦体现在传统建筑的小木作上。门窗、隔扇、天花等传统小木作都是由各类模件组合而成。如传统隔扇由边框、格心、裙板和绦环板几种构件组合而成(图5)。这些构件占据特定的位置和独立的功能。其中格心作为隔扇的视觉中心,图形种类繁多,冰裂纹、万字纹、套方锦、海棠纹、如意纹以及菱格纹等等,另有嵌以小块木雕,石榴、桃、蝙蝠、鸟雀等作为点缀。尽管格心图案千变万化,但都是由数量有限的几种构件组合而成。一个构件就是一个模件,这些模件根据不同图案的构成法则,通过旋转,搭接而形成格心的模件体系。如图风车锦地格心,复杂六边形和图6格心图案图7传统建筑模件的独立性图片来源:《中国建筑史》三角形交织的风车图案。其构成模件为3种尺寸的木棂条,分别是50mm,100mm,25√3mm。(图6)中国建筑的模数制和定型化,是中国建筑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尤其唐宋以后,各种木构件的式样的定型化,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加工各种木构件,然后再组合拼装,加快了施工速度。这也是欧洲古代教堂往往要花费百余年才能建成,而中国明代北京宫殿等大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