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县易家渡镇为例农村党员是农村中的优秀成员,在基层肩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农村的重要职责。抓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不断壮大党的队伍,既是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又是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一、易家渡镇农村党员发展的基本情况:近年来,我镇各村(居)在发展农村党员过程中,认真结合各地实际,不断探索有效途径,培养和吸收了大批优秀农民加入了基层党组织,目前,我镇共有7个村(居),共有党员789人,在年龄结构上,35岁以下的168人,36-54岁的260人,55岁以上的361人;在学历结构上,大专以上的104人,中专(高中)以上的319人,初中以下的366人。近3年来共发展党员22名,年龄在35岁以下的19人,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的20人,今年7个村(居)计划发展对象7名,积极分子21名。二、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在发展结构上呈现“三偏”现象。虽然近年来在农村党员发展工作中,我镇不断加大力度、创新形式,但在结构上仍然呈现出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人偏少的“三偏”现象。一是在年龄结构上,以中老年党员为主。全镇共有农村党员798名,其中,35岁以下的占21.2%;36-54岁的占33.1%;55岁以上的占45.7%。从中不难看出,中老年党员占到近三分之二。二是在文化结构上,以低学历为主。全镇农民党员中,大专以上的占13.1%,中专(高中)以上的占40.4%,初中以下的占46.5%。三是在从事的职业上,以经营承包土地为主。全镇农村党员中,有75%以上的以在家经营责任田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事外出劳务、规模种养业和经商的能人所占比例很小。虽然情况在逐渐改善,但由于幅度小、步子慢,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三偏”现象仍然存在,老中青互补的态势仍不明朗。第1页共6页二是在发展态势上呈现“三不均”现象。新发展党员的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不均衡。调查结果表明,在近3年全镇新发展的22名农村党员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86.2%,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的占95%、致富能手占60%。新发展党员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但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党员群众对新党员的整体素质和对致富能手的帮富能力的评价持否定态度的仍占一定比例。这表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农民群众对农村党员干部在带领农民奔康致富能力上的要求比较高。其次是覆盖范围不均衡。我镇农村党员的发展存在视野狭隘的问题,个别村党支部的党员发展还停留在支部物色,党员、村民代表推荐的层面上,范围也局限于党员村民代表所熟悉的人员当中。因此,个别支部党员发展出现了“亲友圈”、“邻里圈”的现象。而一些优秀的后备力量,由于未被党员村民代表所了解,往往不在发展范围。再次是发展力度不均衡。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中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党群干群关系比较融洽、各项工作积极主动的村,农村青年入党的积极性比较高,发展党员的质量较高,党员队伍的素质、结构都比较好,如易家渡社区、叶家坪村;反之,经济发展较慢、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各项工作比较被动的村,农村青年入党的积极性不高,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不够正常,党员队伍的素质、结构难以得到优化。三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三难”现象。我镇农村党员发展的瓶颈,主要集中在“三难”问题上。首先是选才难。受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大批年纪轻、观念新、思想活的农村精英阶层常年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大多思想陈旧、素质相对较低,这使得着农村党员队伍源头变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其次是联系难。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大多数是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青壮年,许多人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希望加入党组织,但由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流动频率快且跨度大,工作地点以及联系方式经常变换,很难掌握他们的信息。此外,不少外出农村党员远离家乡,由于相关部门在面对这一新情况时措施不到位,出现了流出地和接受地党组织“两不管”现象。第2页共6页再者是表决难。一些农村党员发展对象培养成熟后,因为有的常年在外,不能参加支部讨论大会,而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