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的报告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注重涉农法律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加强农业执法检查和监督,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法制和工作环境。人大代表每年都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就“三农”问题提出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围绕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落实各项农业政策措施、金融支农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执法检查和工作调研。这是对国务院工作的有力支持,是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有力推动。今天,我受温家宝总理的委托,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请予审议。一、解决“三农”问题所做的工作和采取的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产品供给状况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中央审时度势,及时作出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科学判断,明确了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提出了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发展了农业和农村的好形势。农业结构稳步调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社会保持稳定,这为整个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看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一些长期困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由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最为突出的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增收困难。近些年是农产品供给最充裕的时期,也是农民增收最困难的时期。由于农产品价格低、农业比较效益差等原因,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第1页共15页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不仅直接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积极性的发挥,也严重制约农村市场的开拓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粮食供求关系发生新的变化。200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减至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时,粮食消费量逐年增加,粮食产需年度缺口不断扩大,库存大幅度减少,部分地区和个别品种供求矛盾凸显。粮食供求关系由供大于求向供求趋紧转变。三是耕地大量减少。从1996年到2003年,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亿亩,平均每年减少1400多万亩。近5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2.17亿亩,年均减少4340万亩。耕地减少,粮食播种面积下降,有生态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合理需要的一面,但违规乱征滥占也是重要原因。一些地方脱离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盲目兴建开发区、大学城,盲目扩张城市规模,大量圈占耕地。这既削弱了粮食生产能力,也直接影响农村社会稳定。这些情况表明,“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粮食生产下滑势头不扭转,耕地乱征滥占状况不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就不能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国民经济就不能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能如期实现。因此,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必须把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作为长期的战略目标,必须把落实严格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来抓。党中央、国务院多次专题研究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提出明确要求。去年底中央召开农村工作会议,今年初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年中央1号文件),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全面部署。针对粮食供求形势的变化,去年10月和今年3月,国务院两次召开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抓好粮食生产、做好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