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6页(合格!)潮州弦诗乐的发展与演变李沛煌(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潮州弦诗乐是潮州音乐中一个重要音乐品种。潮州锣鼓乐、潮阳笛套音乐、潮州细乐、潮州庙堂音乐、外江汉调音乐都吸取其养料而生存和成长,因此它被视为潮州音乐的代表。本文就潮州弦诗乐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并对潮州弦诗乐演变过程中所反映的特点进行简单的描述和分析,真实、客观地反映潮州弦诗乐发展的基本脉络。[关键词]潮州弦诗乐特点演变发展[作者简介]李沛煌(1983—),女,广东汕头人,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2007级硕士研究生。广东省广州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7级研究生李沛煌(收),510006。13751855980。276506831@qq.com潮州音乐内容丰富,品种繁多,主要包括:潮州弦诗乐、潮州锣鼓乐、潮阳笛套音乐、潮州细乐、潮州庙堂音乐、外江汉调音乐六大种类。潮州弦诗乐是民间丝竹乐,"弦诗乐"原指潮州古乐诗谱的演奏,现在已经逐渐成为潮州民间丝弦、吹管、弹拨等乐器独奏、重奏、合奏等演奏形式的总称,是潮州音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潮州弦诗乐是潮州音乐最古老的一个音乐品种,自唐代就受到中原古乐的育化和滋养。其乐曲、乐器、乐谱、曲式板式、旋法等等都保存着唐宋古乐的痕迹。如:潮州弦诗乐领奏乐器二弦的演奏姿势与唐代奚琴相同;潮州弦乐器的“千斤”,潮人称为“徽”,与古代称谓相同;潮人把乐曲变奏称“催”,把乐曲结束称“煞”,均与唐代大曲相同;潮州大套弦诗乐,以往都是沿用唐宋古乐的套曲连奏形式;潮州弦诗乐演奏程序中的头板—拷拍—三板的变化,同样与唐宋大曲相似[2](p14-15)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明潮州弦诗乐是由唐宋古第2页共6页第1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6页乐演化而来的。当然潮州弦诗乐中也有很多当地艺人们的创造和发明,据《潮州府志》记载:自唐以来,“以乐治化,以乐祀神,以乐娱心”,把唐音和潮韵结合,颇为流行。[3]可见,中原音乐文化入潮后,与潮地音乐文化相互渗透、融合,逐渐形成较成熟而正统的潮州音乐。到了宋代,雅乐和俗乐俱兴,这无疑对潮州音乐的传播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此时的潮州弦诗乐则在民风民俗、民间音乐、戏曲和外来音乐等等这些肥沃的土壤中,逐渐发展起来。到明代,潮州弦诗乐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体系。[2](p16)除了受到中原音乐文化的融合外,潮州弦诗乐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外地剧乐的影响。自明代末期,大批外地剧乐相继进入潮汕,民间歌、舞、乐、戏大量涌现,潮州弦诗乐迅速兴起,据《潮音戏曲寻源》载:“晚明以来,异方戏剧相继叩潮州之门;正音戏(南戏)乃自浙东赣南趋闽南,接诏安东山县而至;秦腔花鼓乃自湖南入粤北,经惠阳、海丰、陆丰诸县而至;外江戏则自安徽播赣南、闽西、经客族的嘉应州而至”。明嘉靖年间,昆腔流入潮州,清乾隆年间,西秦、外江诸腔又相继入潮[4](p63)等等。这些外来戏曲进入潮地后,无疑成为了潮州弦诗乐新鲜的养料。潮州弦诗乐在吸收融化这些新鲜养料的同时,也广泛吸收潮汕民间小曲小调来丰富和发展自身。这时期,潮州弦诗乐的乐曲,除了部分继续保存唐宋古乐的套曲外,大部分是从外来戏剧的音乐曲目和潮汕民间的小曲小调中吸取养料创作而成。潮州弦诗乐的乐器及创作构思上也有较大的创新和变化,如:“捞投弦”、哭筚逐渐被竹弦、二弦、椰胡和笙箫、管笛代替;吹管乐器和拉弦乐器广泛运用,特别是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在演奏技巧上有很大的提高。到了清光绪、宣统年间,汉调音乐风靡全潮,汉调音乐和潮州弦诗乐在调式、演奏手法、谱式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影响。如:汉调音乐的西皮、二簧和潮乐的轻六、重六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调音乐融合了潮州弦诗乐的变奏手法和旋法加花润饰特点;潮州弦诗乐谱式由“二四谱”改用“工尺谱”等等。这一时期,潮汕各地纷纷设立闲间乐馆。较出名的有:汕头公益国乐社(清宣统间)、澄海峰华国乐社(1870年)、潮阳阳春国乐社(1880年)、潮安庵埠霓赏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