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7页关于山西省交城县人文以及旅游资源的实践调查前言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共假期的增多。大学生纷纷热热衷于出外旅游。此次调查意图调查交城县的旅游景区,大学生到交城县旅游的意向、受影响的因素、一定时间内的经济承受能力、消费的方式途径、旅游的次数及时间等。为此,在8月初,我对我县的各个景区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分析‘’在国家假日经济政策的拉动下,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热日益升温。对于社会——的特殊群体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经济独立能力和自我生活能力,有相对宽松的时间,具有更多的冒险精神和追梦遐想,这些促成了大学生旅游热。报告(一)交城概况交城县位于吕梁山东麓,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西缘,北枕吕梁,南带汾河,东据太原,西临方山、离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距省城太原51公里,属城郊型通衢热线,是吕梁的东大门,省城太原的近郊县,中国公路主干线307国道纵横交汇境内,大运高速、夏汾高速公路“”交汇于此,太中银铁路穿境而过,具有优先接受环渤海湾经济区辐射的区位优势。(二)历史沿革交城县历史悠久,旧石器时期,境内已有人类繁衍,是我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自隋开皇16年置县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夏属晋阳为唐国之地,春秋时属晋,战国属赵,西汉属河东郡,东汉复为大陵、晋阳。西晋时期属前赵离石,东晋先后隶属前赵、后赵。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分晋阳、文水县地始置交城县,因县治居汾孔二河相交处,故名交城(故治于今太原古交)。唐天授二年由古交移置今县址,唐天授二年间历代县名未改。五代时期,境地先后隶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明代隶于太原府,崇祯十七年属清。民国三十年十一月划该县为交城、交西两县,民国三十三年复并为交城县。1949年9月隶属榆次专区,10月改属汾阳专区;1951年复属榆次专区;1958年属晋中专区,同年9月,该县与文水、汾阳并为汾阳县;1959年9月复为交城县;1971年划属吕梁地区恢复交城县建制至今。第2页共7页第1页共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7页(三)人文历史“”交城旧称舅犯故里,隋朝置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历史长河中,交城曾作为军事要塞,地控秦晋咽喉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近代,交城作为抗日革命根据地晋绥八分区所在地,为中华民族解放和独立谱写了一曲曲不屈不挠、英勇战斗的英雄赞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交城曾一度风靡全国。交城县有瓦窑遗址、磁窑遗址、竖石佛石刻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古文化遗址瓦窑遗址分布于瓦窑河两岸的斜坡及台地黄土层中,面积约七十万平方公尺,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文化范畴,文化遗存丰富。磁窑遗址位于县城东北的磁窑河口两岸,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范畴。竖石佛石刻在县城东北十公里岭底乡竖石佛村南,始建年代不详,并建有竖石佛寺。交城山抗日战争革命纪念馆,位于西冶川腹地西坡村,馆内征集有历史图片、战争年代实物、书籍、文件等革命历史文献和抗战时期的革命文物。在马烽、西戎创作的《吕梁英雄传》中,许多原型都出自交城山这个红色摇篮。遗存古建筑和古文化遗迹有:玄中寺、天宁寺、永福寺、卧云庵、王山圆明寺、广胜寺等。交城的神话传说有:狐爷山底金马驹、西冶金姑姑、牛斗虎与龙虎巷、卦山聚宝盆、“’’南巷张果老、交城树怪、鸠鸽二仙、龙母庙、王明寨贩钵鱼、凉帽王发迹记、傅山先生与卫生馆、葫芦王传说、赵吉士传说等。交城,曾是汉王朝的军马基地;唐代全国著名的玻璃产业基地,所生产的花瓷腰鼓“就已经运用尖端着色工艺铜红釉”“;宋王朝的冶铁基地,所制兵器,均属上品,所产云”“”子铁举国独有;明清以来全国的皮货加工集散地,曾有交皮甲天下之誉,是全国著名的皮货重镇。历史上交城的名人有狐突—(前637年):春秋时晋大夫;狐偃—(前630年):晋文公重耳之舅。昙鸾(476—542):北魏雁门人,著名佛学家。交城是一块革命的圣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交城人民谱写了一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