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4页返回首页>>案例通鉴>>中外企业管理案例比较分析日产汽车:民族特色的国际化战略日产汽车有一半用于出口,而出口的主要对象是美国和西欧各国。日美、日欧汽车摩擦问题,应该说,对日本汽车产业是一个重大事件,如何摆脱这种汽车摩擦困境,不仅对汽车产业,而且对日本经济来说,都是80年代的重要课题。因为,汽车产业是支撑日本经济的骨干产业。80年代,日产所面临的课题,仍然是世界战略问题,这是毫无疑问的。特别是为了开辟生产基地,在世界范围内施展战略。一、在墨西哥施展世界战略的部署为了适应日益加剧的国际范围内的小型汽车之战,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五十铃及铃木汽车工业三家公司实现了联合(1981年8月)。面对小汽车战争升级的严重情况,日产汽车公司迅速制订了向海外扩展的计划。80年代,世界小汽车之战的胜负取决于技术力量和国际化的程度,在国际战略方面,丰田汽车公司善于采取“静的”(即保守的)对策,而日产汽车公司则采用“活的”(即激进的)对策,这两种对策形成了明显的对照。这可以从在墨西哥执行的对工厂的经营情况中清楚地反映出来。在墨西哥的日产汽车公司,是1961年作为一家批发公司起家的。1966年,作为日本厂家首次在国外建立的联合工厂,从月产几百台开始,随后扩大了生产规模。由于政治、经济方面的不稳定,收益比较低是毫无疑问的。在这个过程中,丰田汽车公司很快撤退了。1974年末,日产墨西哥公司累计亏损1600万比索(约1.4亿日元)。1975年至1978年,有小幅度的盈余和赤字交替。1979年12月,抵消了过去累计赤字的现象,1980年12月,减税利益的累计额达4.9亿比索(约44亿日第2页共4页第1页共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4页元)。生产的规模仅“紫罗兰”和“日产卡车”两种车合计,每年产量为54000辆,其中一部分向中南美、欧洲市场出口,发动机每年生产11万台(生产能力12万台),其中一半在当地销售,一半返销日本。由于墨西哥日产汽车收益的好转,经营稳定,墨西哥政府采取奖励出口政策,提出“出口发动机200万台的设想”,可以认为,这是日产汽车公司海外战略的重要据点,墨西哥国内汽车的需要量,在1980年只有46万辆,但据预测,1985年将发展到约80万辆。墨西哥日产汽车厂,可以作为向正在建设中的美国小型卡车工厂供应发动机的基地,以此作为前提,可以增加生产设备,建设新工厂的生产是从1983年开始,预定生产能力为年产30000辆,根据计划,不仅供应墨西哥国内,而且能供应美国,并能向日本及其它国家出口,成为重要的海外供应基地。1985年,包括设备资金、运转资金在内,日产在墨西哥总投资额约达900亿日元,为了调整资金,到1983年又大幅度增资40亿比索(约360亿日元)。1981年3月,增资7.5亿比索,以此为开端,1981年8月增资7.5亿比索,1982年增资20亿比索,1983年增资5亿比索。墨西哥日产汽车的股东是日产汽车公司和丸红公司,各出资比率为92.2%和7.8%,当初,为了适应墨西哥政府的国产化政策,墨西哥日产汽车公司提出了在当地生产的设想,这与80年代不断激化的小型车之战一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二、为明日架桥:瞬息万变的多边战日产汽车公司从1980年到1981年间连续不断地提出了国际化的路线。公司对那种只顾眼前利益而奔忙,并抓住什么工作就干的做法进行批判。1980年1月,日产汽车公司取得了西班牙最大农村卡车厂家——摩托卢·伊比利卡公司股份的36%,1980年11月,技术援助合同得到认可。“巴特鲁”、“巴拿特”这两种商业汽车获得认可,决定生产“巴特鲁”牌汽车,计划从1983年开始每月生产10000辆至15000辆,“巴拿特”牌汽车,在这一年之后开始生产。西班牙预定要在1983年加入欧洲共同体组织,对日产汽车公司来说,为将来占领欧洲共同体市场作好准备,并把生产这两种商业汽车作为基础。从1977年4月开始,原计划与意大利国营汽车厂阿鲁法·岁米欧有限公司合作生产小轿车,因受到菲亚特(意大利最大的汽车制造厂)的反对,推迟了政府的批准时间,到1980年10月才正式签字,1980年12月,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