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中国传统舞龙运动在高校的教学研究摘要:我国是龙文化的发祥地,也是舞龙运动的产生地以及发展地。龙在我国属于一种传统的艺术形象,虽然不确定是否真实存在,但其中蕴含着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同时,龙的形象在国内外也深受海外侨胞的喜爱。舞龙运动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精神文化活动,舞龙运动中体现着各族人民的勤劳勇敢以及奋发努力的精神品质,具有非常深厚的含义。另外,舞龙运动也是我国一项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在现今高校进行体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高校开展舞龙运动,对于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扩展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容具有重要意义。从非物质文化的角度来看,高校开展舞龙运动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不仅对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可进行有效提高,还能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从而保护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对舞龙运动在高校中开展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以期在我国高校中更好地开展舞龙运动。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龙运动、高校、教学研究舞龙运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代表,从2006年开始舞龙运动开始被批为我国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项运动进行有效继承,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分析从2003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一个科学的界定,即指被社会上的各个群体以及团体所认定为文化遗产的社会实践活动、观念表述形式以及其他表现形式。就目前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属于长期性的工作。在开展这个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从实际国情出发,坚持科学性、主体性以及系统性、以人为本等原则,在进行档案工作的时候,应该遵循及时建档、系统分类、分级保护的原则,对我国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2]。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时候,政府需要对核心主导作用进行有效发挥,并对社会上现存的一切资源进行鉴定、整理以及研究,并根据具体国情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保护主体以及传承主体进行明确,从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进行保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需要注意其会随着传承人的去世而消失,因此,政府还需要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在多个方面对传承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鼓励扶持,从而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3]。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传承人也不能一味依靠政府的扶持,还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培养下一代的传承人,从而促进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上存在。二、舞龙运动的起源龙这个形象是传说、神话故事中才存在的神物,早在远古时代,龙反映的是华夏氏族对图腾崇拜的积极反映,经过不断演进发展之后,龙开始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象征龙在华夏民族中的形象是一个具有翻江倒海、兴云布雨的神物,而在封建社会中,龙也被指代为帝王,经常在帝王的服饰以及其他用具上得到体现。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华民族中龙是具有显著地位的。俗语经常说: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舞龙也叫龙舞、龙灯等。我国是舞龙运动的发源地,但对于舞龙的气源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在商代的《山海经》中曾经出现过有关龙的最早记录[4]。在西汉时期,舞龙又发展为体育运动的一种,从而在中华民族的友好文化交往活动中起到重要的意义。到了唐代之后,柳宗元开始在柳州担任刺史,并在任职期间组织大型的祭神求雨活动,但当时百姓认为龙是一种神物,因而具有兴云降雨的作用,从此以后便将舞龙活动作为主要的祭祀活动舞龙活动在古时候又被称为“太平乐”,且民间关于舞龙的气源也是众说纷纭[5]。舞龙运动是一项起源于我国的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它所存在的每个动作变化都具有传统以及浓厚的神秘色彩,舞龙活动的开展经常和宗教、祭祀等活动进行充分结合,也是集合民族音乐以及民族文化、中华武术为一体的运动活动。经过舞龙者的多次配合练习之后,可以通过表演者身体姿态的不断变化,从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