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县宣传报道稿件八个优化,奋力打造教育强县教育强县宣传报道稿件(李正君黄彦林报道)20XX年11月,我县通过省政府“职业教育强县”验收,获全省第一;20XX年**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估,我县获第一;**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评估,**一高名列第一;**市受表彰的30所初中,我县8所初中榜上有名,其中4所名列**市前六名。这是我县坚持把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奠基工程、造福人民群众的民生工程、惠及子孙后代的希望工程,以创先争优推动科学发展,立足科教XX县区,探索科学兴教,推进教育创新,激发创业活力,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喜人成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优化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按照“高中县城化、初中乡镇化、小学中心化”要求,克服我县区域面积大、人口居住分散、学校点多面广、合并建校成本巨大的困难,坚持“有利于就近入学、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原则,加快教育资源整合,努力满足不断增长的就学、升学需求。我县连续五年把**基础教育重点工程纳入县委、政府确定的“大事”,连续五年把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列入“十大民生工程”,将“三年改造100个村级小学”连同道路村村通纳入“双百工程”,撤并初中7所、小学及下伸点150所;投资3500万元,建成了XX县区四小;投资1.2亿元,建成了一座60班规模、容纳3600名学生的全寄宿、现代化一高;投资4300万元,完成了二高搬迁及改扩建,实施了三高、四高合并,高中有6所减少为3所,迁至县城,优化整合了高中教育资源,在校学生达9010人;整合职业中专、成人中专、教师进修学校、五里桥职业高中、林业高中5所学校,建成了**县职业教育中心,投资1080万元进行了规范化升级改造,通过了省检查验收。五年来,全县投入校建资金2.55亿元,新征土地1000余亩,**校舍133幢、18万平方米,改造d级危房3.58万㎡,彻底消除了d级危房;投入5000万元,实施了“教育信息化工程”,共装备计算机教室73个,总装机第1页共7页2960台,建成多媒体教室77个,建起了局域网和校园网13个;建成31个教学光盘播放点、259个卫星教学接收点、27个计算机网络教室,实现了全县网络“校校通”和无纸化办公,远程教育覆盖面达到100%,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现代化水平。(二)优化师资培训,提高队伍素质教育是树,人才是根;根有多深,树有多盛。我县高度重视对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以实施绩效工资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针对全县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现实问题,我县采取按需引进的办法,解决教师编制,工资纳入财政预算,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每年从大专以上毕业生中公开选招教师150名,破解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优的难题;制定高中阶段优秀人才引进计划,对自愿到**工作的本科毕业生给予住房、户口办理等优惠政策,按需引进本科以上学历高层次教师,先后从华中师大、东北师大、**西师大、**大学等高等院校为**高中教育引进本科毕业生**士研究生286人;积极争取省特岗教师180名,为教师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二是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每年从县城及城**乡镇选拔30多名优秀教师到薄弱乡镇学校对口支教,出台了支教工作方案,在职称、福利、山区交通补助等方面给予优惠,充分调动支教教师的输血造血功能。建立支教教师档案,把个人业绩、所培养指导的教师业绩挂钩。一年结束,由所支教乡镇综合各项因素写出考评等级,不合格者,不计入本人支教档案,下年继续支教,再不合格者辞退给原乡镇。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优质教师资源共享机制。逐步优化农村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为农村教育引来了“源头活水”。三是强化师资队伍培训。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名师培养”、“校长培训”三大工程,每年**排400名以上的中青年教师参与网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100名以上的初中班主任参加市级以上培训,600名以上的小学班主任参加县级培训,60名以上骨干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培训,500名左右的毕业班教师及教研员参加复习研讨培训,100名以上的中小学校长参加岗位培训,铸造“名师、名校、名校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