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在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中的应用陈军义摘要:由于高校教师工作的高度复杂性,使得使用传统教师绩效评价方法存在很多问题。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效率评价问题具有十分独特的优势,所以将方法引用到高校教师绩效评价领域中来,可以使评价效果更加接近真实和更具有公平性,并且可借助评价的量化结果对目前的绩效体系投入和产出进行优化改善,为教师的绩效评价实践探索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关键词:方法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一、教师绩效概念绩效是工作过程中的有效成果,是组织对其成员工作表现的最终期望的达到程度。根据对绩效定义和内涵的理解,我们可以把对教师的绩效定义为对教师或其所从事工作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与所取得的符合需要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我们也可简单地说对教师工作的产出成果与消耗之间的比较等。即运用系统的制度性规范、程序和方法对教师的投入与产出、成果与消耗进行以事实为依据的评价。二、传统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的教师绩效评价采用正式程序来评价的很少,其一是因为教学本身过于复杂,“即使在非常具体的课堂背景下,也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在影响优秀学生的学习上,教师应扮演什么样的理想的角色”[1]。其二是在传统观念上,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则应该对自己的学习好坏负责。传统教师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在对绩效评价本身的理解上。传统的绩效评价无论指标如何确定,采用什么方法,都很少考虑到被评价对象所占有资源(投入)的因素,这与“绩效”本身对效能的要求并不一致。二是内容上对教师评价标准单一。研究者们对不同类型的教师评价没有进行严格的区分,从而造成不同类型和功能的评价混用,一方面没有与行政干部进行区分,没有考虑不同教师工作性质和内容的差异,缺乏针对性;另一方面,在评价指标的设计和选取上也往往过于笼统、模糊,在对绩效评价本身的定位上就存在一定的问题。三是在方法方面。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一是重定性考核轻定量考核,二是在定量考核中人为干扰因素大,评价的人为因素大,随意性强。如有些研究者采用的方法、模糊评价方法等,虽然也对教师工作质量进行量化评价,包括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外活动、课外辅导、教研活动等,但在各层指标的设计中都要考虑到权重分配,在数据的采集过程中,由于在评价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等,使数据的采集也有较大的失真。[2]传统教师绩效评价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评价结果的使用往往是单方向的,被评价者处于被动地位,没有沟通,难以提出提高工作绩效的针对性措施。基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在本文中,我们将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方法引入到教师的绩效评价之中,为教师的绩效评价实践探索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三、方法简介数据包络分析(,)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和等人基于“相对效率评价”概念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它把单输入单输出下的工程效率概念推广到多输入多输出的“部门”或者“单位”(称为决策单元,简记为)的相对有效性评价中。简单说也就是“决策单元”就是一个将一定“输入”转化为一定“输出”的实体并且在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中,努力实现自身的决策目标。从多目标决策的角度来看,对一个的评价是通过极小化输入和极大输出来完成的,与其他传统统计方法比,如回归分析法的区别在于:传统方法是从大量样本数据中分析出样本集合整体的一般规律或趋势,但把有效和非有效混在一起分析,得出来的函数实际上是一种“平均生产函数”。而是利用数学规划手段,从大量样本数据中分析样本,集中处于相对有效的样本个体,其本质是最优性,这就克服了错用生产函数的风险及平均性的缺陷并且能够区分有效、弱有效与非有效的个体,不仅能给出的评价结果,而且还能给出非有效和弱有效的原因和改进路径,因此方法已经成为管理学、系统学与决策、评价技术等领域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分析工具,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人们分别从输入输出指标的性质、决策单元的数量、评价者的偏好,综合模型以及不确定性情况下的相对有效性评价等多个方面对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