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成本控制的程序根据图2-3显示,我们可以看到成本控制的程序是原材料采购、市场调研、产品生产和销售,根据前中后控制的情况需要采取的措施。在这三种控制当中,事前控制是成本控制的基础,也是成本制定的依据;事中控制是对成本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确保成本控制在计划范围内;事后控制指对事前事中的结果分析、考核和反馈。(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通过对成本控制的研究,一些学者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论,将其应用到成本控制领域中,他们认为不管是哪一种行业,其企业的成长都是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的,而且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中,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是不一样的。因此,应当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内,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成本控制方法。GeunBumKoo(2013)认为价值链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有助于企业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在其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时期制定合适的价值链和虚拟价值链的标准,只有这样达到有效地控制企业成本的目的,才能起到通过价值链控制企业成本的效果。YongshengLiu(2013)和卡普兰这两位学者收集了大量的美国企业关于成本控制数据的资料,他们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成本控制责任制理论,他们认为责任制在成本变动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同时它也与成本控制一样,遵循某种规律,并且与之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我国学者通过对国外成本管理的研究,对其在成本控制理论、研究方法以及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归纳。在理论方面主要存在三种理论,一是战略管理理论,二是生命周期理论,三是标准化成本管理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有这几种,一是作用成本管理法、二是标准成本管理法、三是价值链成本管理法、四是虚拟价值链成本管理法。在控制措施方面,主要采取的有成本动因措施、关键业务成本控制措施(例如,流通企业的运输成本)和关键流程控制措施。2.国内研究现状王艳(2008)在我国所有高校的中,西南财经大学是我国第一家成立成本控制管理研究结构的高校,因此,该校对成本控制研究进行的是比较早的,取得了很多显著的研究成果,尤其在战略成本控制理论和方法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成本控制提供了奠定了理论基础。臧跃茹(2014)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他们研究的重点是药品流通企业的成本特点,并在作业成本控制的基础上,初步制定了与之相关的指标体系,同时采用模糊评价法对该指标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确定的重要作业指标和关键环节的重要指标相结合,从而制定了提高企业效益的成本控制指标措施体系。目前,我国对成本控制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变动成本控制理论、二是单轨制成本控制理论、三是单轨制成本控制理论、四是双轨制成本控制理论、五是混合之成本控制理论,除了这五种理论之外,还存在其他理论。而对控制方法上主要有价值链法、标准法、多维成本控制法等。在制定成本控制措施时,主要是以价值链、节点、标准和流程制定的。(二)理论基础1.约束理论约束理论,也叫做TOC理论,它是由以色列物理学家高德拉首次提出,该理论的提出,给企业的管理注入了新的血液。不管是企业的生产,还是企业的经营均受资源的制约。通常来说,组织运行的制约来源于两种因素,一种是内因,一种是外因。外界因素基本一致,而内部因素则具有明显的差异。制药企业的内部资源制约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分别是设备承载力、员工的工作效率以及企业的生产能力,但是对于药品流通型企业的资源约束则与其不同,它主要来自于仓储、管理以及市场营销能力。约束理论的目的就是希望企业可以有效地利用其投入的成本使企业的效益达到最大化,它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和控制方法。相对于成本控制来说,约束理论与其他理论相比更为科学,它对企业的经营目标进行了更好的阐述,对企业成本现状和原则进行了较为理性的分析。约束理论指出不断提高盈利金额,这是所有企业的终极追求。该理论指出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存在很多方面的约束,如制度方面、企业资源方面、和市场需求等方面。在企业内部寻找物流的均衡,而不是生产力的均衡,这样就可以使企业所有的环节与制约节点同步,从而尽可能缩短生产周期,使产品的销售率达到最高,这就是约束理论的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