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十一五”规划指标体系研究与实现“争先进位”省际比较分析“十一五”规划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的第二个五年规划。在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背景下,科学拟定我省“十一五”规划指标体系,并对“十一五”期间实现争先进位目标进行测算分析和判断,是我省“十一五”规划编制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一、“十一五”规划指标体系的设计1.“十一五”规划指标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体现中长期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特点,参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备选指标》,并结合吉林的实际,初步设计建立了我省“十一五”规划指标体系(见附图)。国家备选指标体系共分7个方面,指标84项。我省指标体系的结构与国家“备选指标”体系一致,也包括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协调发展、科技教育与人才、资源和循环经济及生态环境、人口与人民生活、公共服务等7个方面。初步选择的84项指标与国家略有不同,一致的有72项,同时根据我省经济发展实际和统计基础,另增加了12项。同“十五”计划指标体系相比,新的指标体系有较大调整。在“十五”计划82项指标中,我们保留了38项,新增加的有46项指标。指标体系呈现以下特点:(1)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突出经济总量指标。总量不足仍然是目前我省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全省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在指标体系中以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14项总量指标,集中体现加快发展的要求,反映综合实力的变化,促进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2)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和社会指标。从过去偏重物质财富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在指标体系中从计划生育、人民群众的健康、就业、生活和教育、科技发展等方面选择21项指标,充分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反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素质的变化,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3)注重转变增长方式,突出结构和效益指标。推进我省经济增长方式以粗放型为主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在指标体系中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选择消费率、资本形成率、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民营经济占GDP比重、互联网普及率等12项指标,以体现优化结构、提高增长质量的要求,反映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水平的变化,促进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效益的提高。(4)注重协调发展,突出城乡协调指标。我省也和全国一样呈现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在指标体系中不仅将统筹协调的思想贯穿于各部分指标的设计之中,而且专设“协调发展”部分,选择城市化率、转移农业劳动力人数、基尼系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和财政支出比等5项指标。以体现缩小差距的要求,反映社会不同层面尤其是城乡之间发展水平的变化,促进“三农”、就业等突出矛盾的有效缓解及和谐社会的构建。(5)注重可持续发展,突出资源和生态环境指标。加强资源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指标体系中选择自然资源投入产出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处理率、单位GDP综合能耗、单位GDP水耗等18项指标,体现节约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反映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水平,促进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逐步建立。(6)注重政府职能转变,突出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指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更加注重完善社会管理和社会协调机制。在指标体系中选择文教科卫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安全饮用水普及率、每千人口医生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等14项指标,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要求,反映政府对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投入的变化,促进政府不断改进为市场主体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2.“十一五”规划指标具有明确的导向性(1)经济总量方面。“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国家(地区)综合实力的指标和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活水平的指标;“农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