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前言《中医基础理论》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供五年制中医本科及中西临床本科学习使用。通过本科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本科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运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阐述各章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教学效果。绪论目的:1.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2.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3.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四、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目的1.掌握气、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掌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4.掌握五行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5.掌握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6.了解精气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学时:16学时(精气学说:1学时,阴阳学说:8学时,五行学说:6学时,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气的基本概念、精气的概念。二、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二节阴阳学说概述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节五行学说概述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各自的特性;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五行的相生、相克、制化调节;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四节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一、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二、中医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第二章气血津液目的1.掌握气的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和气的分类。2.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3.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生成、输布与排泄及其功能。4.了解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学时: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气一、气的基本概念(指人体的气)。二、气的生成。三、气的运动(气机):气的升降出入等运动形式。四、气的生理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和营养等功能。五、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及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的组成、分布与功能。第二节血一、血的基本概念。二、血的生成。三、血的循行。四、血的功能。第三节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二、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生成主要靠胃、小肠、大肠与脾;输布靠脾、肺、肾和三焦;由尿、汗、粪和呼气中的水气排出。三、津液的功能。第四节气血津液的关系一、气和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养气、血能载气。二、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化气、津能载气。三、血和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都是液态物质,也都有滋润和濡养作用。与气相对而言,则两者都属于阴。第三章脏腑目的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对内脏的分类方法。2.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和各脏气、血、阴、阳的涵义。3.掌握六腑的主要功能。4.掌握脑和女子胞的主要功能。5.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6.了解五脏和腑、形、窍、液、志之间的特定关系。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学时:24学时。(概述:2学时,五脏:15学时,六腑:2学时,奇恒之府:1学时,脏腑之间的关系:4学时。)教学内容:概说1.藏象的基本概念。2.中医学对内脏的分类:分为脏、腑、奇恒之府。第一节五脏一、肾(一)主要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为全身阴阳之根本;主水;主纳气。(二)肾和腑、形、窍、液、志之间的特定关系。(三)肾的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