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中寄宿制管理工作总结2011—2012学年度(下)期寄宿制管理工作总结——XX县区藏文中学科学管理学校、创办特色家园我校地处偏远,大多接受农牧民子女并以一类模式为主体教学的民族中学,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支持、投入,并推行农村学校寄宿制,是国家对欠发达地区实施调整学校布局的一项惠民政策。农村学校实行寄宿制办学不但解决了制约布局调整的一个瓶颈问题,而且也拓宽素质教育的时空,提升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为全面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平台,是促进农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自我校建校开始实施的,经历了十多年艰苦琢磨,我们通过认真的实践与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合于本校实际的路子,以下便是我们一路走来的点滴体会。一、实施寄宿制后学生的变化(一)是学习习惯形成,学生学习成绩明显跃升。实行寄宿制,学生全天候在校,管理科学,制度严格,完全规范化。从周一到周六,寄宿学生全部在学校生活。在校时间长,学习时间充裕,学习精力集中,学习情绪稳定,学习氛围浓郁,学习环境良好,良好的学习习惯容易形成,且学校的学习管理到位,教师的个别指导专业及时,老师若是觉得当天的教学有问题,或者哪些学生的作业有困难,可以利用晚自习进行辅导,同学的互帮互助方便快捷,既有利于后进生补漏补缺和优等生拓展延伸,又有利于全体寄宿生文化成绩的整体提升,提高了教学效益。(二)是规范集体管理,学生道德品质明显提高。集体生活,军事化管理,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寄宿生基本以集体生活为主,在学校集体的大家庭中生活,有积极进取的集体舆论导向,有科学文化的激励机制,有健1康文明校园文化和宿舍文化的熏陶,有统一规范的作息时间安排,有不同时段纪律的约束,有朝夕相处师表形象和言谈举止的正面影响,更有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宿舍生活指导教师全面的指导、督促,全方位、人文化、人性化、人情化的管第1页共5页理。所有这些都为年幼、可塑性强的农家孩子良好行为和竞争意识的形成营造了优于一般农村家庭的成长环境。二、关爱贫困寄宿生,形成学生关心他人和互爱互助的品质我校在寄宿生管理方面,成立了寄宿生管理小组,配备了专门的生活老师来分层管理学生住宿,民族中学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教师包层管理,生活教师、班主任经常利用班会、校会细心讲解学生的饮食习惯。即每位教师既是老师又是保姆,从学生的学习、到学生生活细节都要过问,每天到学生宿舍检查指导不能少于3次,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汇报;但由于一些年低年级的学生刚入学时,晚上还不习惯单独入寝、经常半夜生病等,遇上这样的情况,我们也是难以照顾周到,因此我们采取的是:发动一些责任心强的学生,加入学生会,让他们和这些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学生引导,负责教会学生一些独立生活技巧,特别是晚上,临睡前要时刻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等。对于这些学生会的学生来说与其说是增加了他们的负担,不如说是一次锻炼的机会,既增长才干又提高了责任心。寄宿制学校中师生近百人在一起学习生活,拓宽了学生的群体交往,通过班级组织、寝室小集体及兴趣小组等多层次多形式的交往,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关爱他人。三、是开展活动课程,学生潜能明显得到开发寄宿生课余生活基本以自主活动为主。孩子们在自主活动的空间里,放开思维,大胆想象,放飞理想,加之寄宿生课余时间充足,占有学校室2内外训练场地和电脑、图书、文体娱乐器材机会多,训练机会多,教师专业辅导次数足,同学交流切磋技艺方便。所有这些都为发展寄宿生兴趣、爱好、特长,提高全面素质创造了一般农村家庭走读生不易具备的优越条件。四、是加强生活教育,提高自理能力寄宿生基本以独立生活为主。现在农村学生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年幼就离开家庭,离开父母,相对独立的寄宿生活,这既向孩子传统成长环境提出挑战,也是治疗独生子女娇惯任性、第2页共5页自私、不合群、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意志品质脆弱等毛病的一剂良方。保管财物、统筹开支、刷碗倒水、洗衣叠被、抹桌扫地拖地板以及看病服药等,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困难自己克服,是一种生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