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年培训学习资料VIP免费

年培训学习资料_第1页
1/68
年培训学习资料_第2页
2/68
年培训学习资料_第3页
3/68
第一部分:矿井防治水培训内容:井下探放水的重要性、条件和原则,透水的预兆、防治措施以及透水后被围困时的避灾自救措施一、矿山水害矿山水害是指矿山在建设开发过程中,不同形式、不同水源的水通过某种途径进入矿坑,并给矿山建设和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和灾害的过程和结果。并不是所有的矿山都存在水害,矿山水害的形成和发生是建立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之上的。二、矿井水灾的危害1、巷道和采掘工作面出现淋水时,使空气温度增大,恶化了劳动条件,影响劳动生产率和职工身体健康。2、矿井水对各种金属设备、支架、轨道等均有腐蚀作用,会缩短其使用寿命。3、由于矿井水的存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安设专门的管路、水泵等设备进行排水,增加了原煤成本和工作量。4、当发生突然涌水或其水量超过排水能力时,轻则造成局部停产,重则可能造成淹井,使国家财产受到损失并危及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5、影响煤炭资源的回收和煤炭质量。由于矿井受到水的威胁,有时就需要留设保安防水煤柱,这必然会影响煤炭资源的充分利用,有的甚至难以开采。三、井下探放水的重要性井下探放水是指矿井在采矿过程中运用超前勘探方法,查明采掘工作面顶底板、两帮和前方的含水构造(包括陷落柱、含水层、积水老空等水体和导水通道的具体位置、产状等),并将水体中的积水疏放出来。在井田范围内,经常会存在充水的小窑老空区、断层裂隙、含水层等水体和导水通道等,当采掘工作面接近或触及它们时,就可能引发地下水突然涌入矿井巷道、硐室或采掘工作面,导致透水事故,给矿井安全生产和井下人身安全造成极大危害。为了消除这些隐患,应该在采掘生产过程中采用探明工作面前方水情的方法,确定工作面推进前方有无水患威胁。所以应该贯彻执行“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十六字防治水原则。四、煤矿矿井水害类型1、顶板水害2、底板水害3、老空水害4、断层及陷落柱水害5、封闭不良钻孔水害五、凡是井巷掘进及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接近或沟通含水层、被淹巷道、地表水体、含水断裂带、溶洞、陷落柱而突然产生的突水事故称矿井突水。矿井发生透水前的预兆一般说来,矿井透水前主要有几种预兆:1.挂汗。积水区的水,在自身压力作用下,通过煤岩裂隙而在采掘工作面的煤岩壁上聚结成许多水珠的现象,叫挂汗。井下空气中的水分遇到低温的煤体,有时也可能聚结成许多水珠的现象。区别真假挂汗的方法是,仔细观察新暴露的煤壁面上是否潮湿,若潮湿则是透水预兆。2.挂红。矿井水中含有铁的氧化物,在它通过煤岩裂隙而渗透到采掘工作面的煤岩体表面时,会呈现暗红色水锈,这种现象叫挂红。挂红是一种出水信号。3.水叫。含水层或积水区内的高压水,向煤壁裂隙挤压时,与两壁磨擦会发出“嘶嘶”叫声,这就说明采掘工作面距积水区或其他水源已经很近了若是煤巷掘进,则透水即将发生,这时必须立即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的人员。4.空气变冷。采掘工作面接近积水区域时,空气温度会下降,煤壁发凉,人一进入工作面就有凉爽、阴冷的感觉;但应注意,受地热影响较大的矿井地下水的温度偏高,当采掘工作面接近积水区时,气温反而升高。5.出现雾气。当采掘工作面气温较高时,从煤壁渗出的积水,就会被蒸发而形成雾气。6.顶板淋水加大。7.顶板来压,底板鼓起。8.水色发浑,有臭味。9.采掘工作面有害气体增加,积水区向外散发出瓦斯、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10.裂隙出现渗水。如果出水清净,则离积水区较远;若浑浊,则离积水区已近。上述预兆并不是每次突水都会全部出现,而是出现其中一个两个,就要采取措施,个别情况下征兆不明显,这就要求我们仔细观察,认真辨别。六、发现透水预兆后应采取的措施:1、立即停止作业,报告调度室。2、采取防灾措施(开启水泵,加固支架、进行探水等)3、情况危急时,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点的人员。4、遇有毒有害气体戴好自救器。5、人员升井后,清点人数,向领导汇报。七、矿井发生水灾事故时,所有人员均撤至主斜井各联络巷,顺主斜井撤至地面。自救互救措施:职工节约矿灯用电,为应急使用;职工一旦被困井下,要相互鼓励,坚信救援队伍一定会将自己救出。要...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年培训学习资料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