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如何被藩镇掏空的》读后感20XX年字《唐朝是如何被藩镇掏空的》读后感2000字李敏李唐王朝的势力范围在经过唐太宗至唐高宗的急速扩张后,东至朝鲜,西至咸海,南至越南,北至贝加尔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体量。但隐患也由此而来。帝国的扩张,免不了与周边的小国发生冲突。鼎盛时期的唐王朝边境与多个民族接触,如吐蕃、突厥、契丹等,均不断对大唐边境进行侵扰。为了缓解中央政府面对边疆地方侵略的压力,唐朝不得不以藩镇的形式出现在一些缓冲区域。这一制度一开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却也为唐朝的崩溃埋下了伏笔。一、节度使是土皇帝吗。藩镇这个词中,“藩”的意思是保卫,主要目的是为了作为唐王朝与外敌之间的屏障。最初的军队规模不过几百人,但这样的战斗力完全无法应付少数民族的入侵。唐朝政府只能扩充军队,使其变为可以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其最高的军事长官为节度使。最开始,节度使只是单独负责军事管理的最高长官,主管军队,同时,朝廷还会派按察使、营田使、度支使、运转使,分别掌管官员的巡视、屯田、财政、粮食的调拨。朝廷的目的是限制军权独大,使官员之间相互制约,达到各个藩镇在朝廷的控制之下的目的。在唐朝初期有一项制度,是均田制,均田制是指新开垦的土地在农民耕种一年后便归其所有,在其死后要归朝廷,进行重新分配,这种制度在人口少而土地多的情况下会实施的很好。一旦人口增长,就会出现土地兼并,造成农民均田的土地不足,赋税加重,农民倍感压力。所以到了唐朝中期,这种均田制完全瓦解了。而这些人是初唐另外一项重要制度——府兵制的人力来源,第1页共4页这些农民利用农耕间隙进行训练。一旦有天灾人祸,作为府兵制的农民不得不被迫出卖土地,破产逃亡。朝廷无法控制地方的兵源,只能把主动权交给藩镇。藩镇部队初期为朝廷委派的府兵制军队,而当朝廷分配的士兵不足时,各个藩镇便开始自行招募士兵。招募来的兵源,多为犯罪、失去土地的农民。而节度使又掌握着生杀赏罚大权,所以对节度使依赖性极强。初期唐王朝还有余力供养这些士兵。但随着士兵越来越多,朝廷便无力担负。为了防止兵变,维持节度使抵抗外敌的实力,朝廷不得不把地方财政权交给节度使。比如天宝元年的范阳节度使裴宽,不仅负责度支使、营田使两项工作,而且又担任转运使,完全把持了当地所有的税收。从此节度使的权利成为了军事、财政、行政三位一体的最高军事长官,基本成为了一个土皇帝了,也拉开了他们吞噬大唐的序幕。财政、军权一把抓的节度使是巨大的隐患。二、越来越大的藩镇从唐睿宗景云二年,为防止吐蕃入侵,河西成为了唐朝的第一个藩镇,值唐玄宗天宝年,藩镇的数量增加至10个,藩镇的兵力不断扩充,占到全国总兵力过半。藩镇的强大,让中央军到了“唯边州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示不复用,人至老不闻战声。”的地步。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人兼任几个藩镇节度使的情况,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节度使权利无限扩大的过程,也是其自我割据逐渐形成的过程,随着藩镇权利割据,与朝廷权利的矛盾也就日渐增长。最终,朝廷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碰撞,“安史之乱”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经过了七年的平叛,安史之乱才被完全平定。然而唐王朝在经过如此破坏后,不仅没有办法取缔藩镇这种制度,反而为了达到内地与边陲的实力平衡,在保留边陲藩镇的基础上,继续在中原设置更多的藩镇。安史之乱的降将继续担任节度使之职,形成了范阳、成德、魏博的“河北三镇”,这些被寄予厚望的节度使又相继反叛,心怀恐惧的朝廷又在中央设置了宣武、第2页共4页武宁、忠武等藩镇,起到防御“河北三镇”。这样就达到了“以藩治藩”的目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诸藩也因为长期与河北三镇的攻伐,有了野心。而作为朝廷的财税重地的东南,为了进行把控,也设置了节度使,但其兵力一直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朝廷对其有着有力的控制,所谓“天下藩镇,东南最宁”。但忠心耿耿的东南藩镇已经无法挽回大唐被蚕食的命运,这时的藩镇数量由十个增加到了四十多个。冗杂的藩镇,早就成了悬在大唐头上的一柄利剑。三、大唐最后的挽歌到了唐宪宗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