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第二册[人教版]2005-2006学年度下学期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新课标高一地理同步测试Ⅱ(6)—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YCY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不选或错选,该题不得分,选对一题得2分)1.下列关于人地关系历史演变的叙述,正确的是()A.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比较小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C.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及替代品再生速度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③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④人类向环境排放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3.下图为“人类与环境关系协调发展”示意图,数码①~④表示的含义依次是()A.①人类社会不断发展②人口增长速度适中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④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B.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②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③人类社会不断发展④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C.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②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④人类社会不断发展D.①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②人类社会不断发展③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④人口增长速度适中4.下列哪项属于生态破坏()A.南极上空出现的臭氧层空洞B.洛杉矶出现的光化学烟雾①生产规模适当④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生产活动符合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②③C.飞机起飞时产生的噪声D.土壤污染5.有关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问题在乡村比在城市明显B.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环境问题严重C.在乡村中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D.在城市中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是水源枯竭6.所谓“全球性环境问题”其真正含义是()①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着环境问题②已经出现了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的环境问题③环境问题已经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④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7.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是()A.工业、农业、科技的持续发展B.文化教育和精神文明的持续发展C.经济、生态、社会的持续发展D.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改善8.下列属于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的有()A.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B.世界各国共同开发热带雨林C.国际合作解决大气污染问题D.人类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9.可持续发展原则与相关内容的组合,错误的是()A.公平性——联合国推广“人与生物圈计划”B.持续性——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C.共同性——拯救濒临灭绝的动植物D.共同性——创立环保全球同盟10.“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这句话较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11.发达国家把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违背了()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协调性原则12.制订全国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的国家是()A.美国B.英国C.中国D.俄罗斯13.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B.人均资源占有量大C.资源利用率低,长期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D.我国的森林树种丰富,但覆盖率低14.关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②中国的环境污染仍在蔓延③我国的可持续性的思想是改革开放以来才出现的④中国的生态破坏已得到全面控制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15.下列关于我国环境保护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为防治生态破坏,农业生产采用间种、套种等方式,发展立体农业②成功实施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前提是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做到公众参与③依靠科技进步,开发环境无害技术,扶植环保产业的发展④工业污染防治实行由全过程控制向末端治理为主转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16.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A.美国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B.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