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1.试验设计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如何以尽可能少的试验次数获得足够有效的数据,并分析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2.20世纪20年代由英国R.A.Fisher等人最早提出试验设计技术,并首先应用于农业,以后逐渐被应用于生物学、遗传学等方面。1935年,R.A.Fisher的专著《试验设计》的出版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的诞生。20世纪30、40年代,该方法在欧美盛行,应用到工业领域。二次大战后,该方法在日本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以田口玄一为首的一批人员,将试验设计方法应用于改进产品和系统的质量,成为战后推动质量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3.质量管理中,经常会遇到多因素、有误差、周期长的一类试验,希望通过试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对质量指标的影响,哪些因素重要,哪些因素不重要?2)每个因素取什么水平为好?3)各个因素按什么样的水平搭配起来使指标较好?实践证明,正交试验设计是处理这类试验问题的一种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方法。4.田口方法介绍。产品质量的形成贯穿于产品寿命周期的全过程,包括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田口博士提出产品的三次设计思想:系统设计、参数设计和容差设计。同时,他将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应用于产品研制阶段对参数的合理选择,为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提供了一套理论和方法。二.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方法1.正交表正交表是一种规格化的表格,各种各样的正交表都已构造出来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来说,只要掌握正交表的应用方法就达到目的了。正交表列号试验号1234111112122231333421235223162312731328321393321上图是一张正交表,有4列,每列的数字代表水平符号;有9行,每一行的水平组合代表一个试验条件。这张表简记为L9(34)。L表示正交表,下标9表示试验次数,34表示应用这个表最多可以安排3水平4因子的试验。这张表的性质(整齐可比性性质,或称正交性性质):1)在任意一列中,各水平出现的次数相同,即水平1、2、3出现的次数相同;2)对任意列的任一水平,其他列的水平1、2、3与之在同行上相遇的次数相同。或者说,任意两列同行上水平组合的有序数对11、12、13、21、22、23、31、32、33出现的系数相同。正是由于这些性质,才有可能使试验次数减少。如对于4因子3水平的试验,所有可能的全面搭配试验要做34=81,而使用正交表只需要9次试验即可。从总体看,只做了部分试验,但由第二条性质可知,对于任意两个因子来说是全面搭配试验,这样仍可能进行比较。一般来说,凡是正交表都具有上述两个性质。在一张正交表里,行与行或列与列之间交换,不改变正交表的上述两个性质。常用的正交表有L4(23),L8(27),L16(215),L9(34),L27(313),L16(45),L18(2×37)等等。其中如L18(2×37)形式的表称为混合型正交表,这张表可以安排1因子2水平和7因子3水平的试验。如果所考虑的问题有n个因子,每个因子取2水平,则称此问题为2n因子试验问题;如果所考虑的问题有n个因子,每个因子取3水平,则称此问题为3n因子试验问题;如果所考虑的问题有n+m个因子,其中n个因子取2水平,m个因子取3水平,则称此问题为2n×3n因子试验问题,依此类推。2.正交表的应用例子:磁鼓电机是录象机磁鼓组件的关键部件之一。某厂以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为依据,对电机质量进行调查,发现力矩不合格达43%,因此,为了提高电机的输出力矩,需要进行试验。1)技术分析影响输出力矩的因素为:充磁量、定位角度、定子线圈匝数。为讨论方便,把这3个因素分别命名为A、B、C,即A、B、C为因子。根据经验,可以确定出各因素的变化范围为:A充磁量(T):900×100-4~1300×100-4B定位角度(rad):10×π/180~12×π/180C定子线圈匝数(匝):60~100。现要进行试验,选择合适的充磁量、定位角度和定子线圈匝数,以获得尽可能高的输出力矩值。为此,考虑在各因素的变化范围中取3点进行试验。比如A:A1=900×100-4,A2=1100×100-4,A3=1300×100-4B:B1=10×π/180,B2=11×π/180,B3=12×π/180C:C1=70,C2=80,C3=90至此,称A1=900×100-4为A因子的第1水平,A2=1100×100-4为A因子的第2水平,A3=1300×100-4为A因子的第3水平。B和C因子依次类推。2)作出因子水平表这样,该问题已归结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