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工资与工资总额(名)一、工资:是劳动者付出劳动以后,以货币形式得到的劳动报酬。(名)二、货币工资:亦称名义工资,即以货币表示的工资数量。实际工资:与货币工资或名义工资相对称,是指在消除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和捐税加重因素以后,实际得到的工资也可以理解为货币工资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能力。(实际工资可用货币除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求得。)(名)三、工资率:亦称工资标准,是按单位时间支付的工资数额。(名)四、津贴:津贴(和补贴)指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给职工的津贴,以及为了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影响支付给职工的物价补贴。津贴类型:1、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2、保健性津贴3、技术性津贴4、年功性津贴5、其他津贴(6、补贴)(名)五、总薪酬:通过工作获得的收益。它包括:薪酬形式和非货币收益。薪酬形式: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激励工资、福利和服务。非货币收益包括:赞扬与地位、雇佣安全挑战性的工作和学习机会、可能还包括成功地接受新挑战以及与有才华的同事一起工作的自我满足感。(P10)第二章现代市场经济工资决定理论一、边际生产率工资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垃克提出。该理论是对长期工资水平所做的最令人满意的解释。(简选)二、买方垄断(劳动力供过于求)下的工资率:结论:按低于边际产品收益的价格支付工资。卖方垄断(劳动力供不应求)下的工资率:结论:工资率高于边际产品收益P20(名)三、人力资本投资:就是通过增加人的资本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方式:1、普通教育2、职业技术培训3、卫生保健4、劳动力流动。四、庇古的范围论:他认为:当集体交涉决定工资率时,工资不再决定于自由竞争下的某一点,工会要争取工资率定于竞争工资率之上的某一点,而雇主则要求工资率定于竞争工资率之下的某一点,这就形成一个“示确定范围”。P34第三章社会工资差别(名)一、洛伦茨曲线:是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曲线。基尼系数:是45度线和洛伦茨曲线之间的面积与整个三角面积之比。它是衡量某种收入分配接近于绝对平等或绝对不平等的一种尺度,常常用来表明一个国家收入分配状况。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均;0.2-0.3之间表示收入分配相对平均;0.3-0.4之间表示差距相对合理;0.4-0.5之间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为差距悬殊。P43(论)二、产业之间工资差别形成的原因:1、在一个产业部让的劳动力中,熟练劳动力所占的比重是影响产业之间工资差别的重要因素。2、产业的技术经济特点3、不同产业部门所处的发展阶段是影响产业部门之间工资差别的第三个因素4、产业部门的工会化程度高低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产业部门之间工资差别的第四个因素5、各产业部站所处的地进区域也是形成产业部门之间工资差别的一个重要因素。P456、人口增长率(练习册15页)三、(名)补偿性的工资差别:以高工资补偿恶劣的工作条件而成的工资差别,可以称作补偿性的工资差别。可以进一点解释为:相同的劳动者,即知识和技能并无质的差别的劳动者,因从事工作条件好坏不同的劳动而形成的工资差别。(是促进各种职业的吸引力均等化的因素)。(论述)补偿性的工资差别的内容:1、补偿恶劣的工作条件而形成的2、由于补偿工人训练费用的差别而形成的。P48(名)四、非补偿性的工资差别:也称竞争性的工资差别,是指在力可以自由流动和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者由于劳动能力的差别而形成的工资差别,在实际生活中,它表现为不同质的劳动者在劳动技能上的差异,因此又称作技能性的工资差别。非竞争性的工资差别也称垄断性的工资差别,是指同质或不同质的劳动者之间的流动受到限制,进而使从事某一职业或处于某一阶层的劳动者获得了其他劳动者不能参与竞争的垄断地位而形成的工资差别。第四章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简)一、马克思按劳分配学说的核心内容:1、按劳分配的是社会总产品中经过扣除后的那部分消费资料。2、消费资料分配的同一尺度是劳动。3、按劳分配的实质是同量劳动相交换。4、按劳分配是一种“进步”,是一种平等,表现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