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环境胡波(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张映辉(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阅读材料】人类的环境可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种。社会环境是指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环境条件;即为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及其相应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和机构等。它是人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共同进行生产而结合起来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目前环境科学所讨论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的是自然环境,所谓自然环境,是指环绕于我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它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物资源等。在环境科学中,以人或人类作为主体,其它的生命物体和非生命物质都被视为环境要,、所谓环境就指人类生存的环境,或称人类环境。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开发利用的对象。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植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环境的自然圈层自然环境,按空间尺度大小,可划分为不同层次,如居室环境,车间环境,聚落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直至全球环境等,按造成要素,可划分为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等,从生态学角度还可划分为陆生环境,水生环境.森林环境等,按其范围来分,可分为全球与区域环境。全球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个圈层组成。从其成因来分,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次生环境是指人类加工改造的环境部分。区域环境一般包括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两个因素。原生环境主要由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组成。次生环境主要由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组成。岩石圈(lithosphere)地球大致可分成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同心圈层,地壳是指从地表以下几公里至上30~40公里的一层,称为岩石圈,它的厚度很不均匀,大陆所在地方,地壳比较厚,尤其是山脉下更厚。海洋所在地方,地壳比较薄,最薄的地壳不到10公里。地球形成过程中,在炽热温度下,地球上的物质均呈液态,大部分未及氧化的单质铁(混有一些其它金属)由于比重大,逐渐沉入地球中心而形成铁核心,而呈液态的熔融盐原生岩(硅酸盐及铝硅酸盐,由FeO、MnO与SiO2、Al2O3在原始地球高温下,熔融而生)飘浮在铁核心上面阻止了铁核心的进一步氧化,熔融盐逐渐冷却后,即形成地壳。岩石圈的元素以O、Si为主,还包括稀有气体外的所有元素,大多数化学元素平均含量在0.0001~0.01%之间。通常把某物质含量的天然水平称为地球化学本底值,而有害物质的含量和地球化学本底值之间的偏差称之为“地球化学异常”。把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称为丰度,它表示地壳中各元素的相对平均含量,称为该元素的“克拉克值”。无论是丰度,还是克拉克值,通常用ppm或克/吨表示。大气圈(atmosphere)地球的外圈是一层空气,这一层空气称为大气圈,根据大气的温度、成份和其它物理件质,可将大气圈分为四个层次: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大气圈中绝大多数元素是呈气态的原子和分子,其中也有以化合态存在。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N2和O2,N2、O2、Ar及CO2占有大气总量的99.99%,一系列微量组分(主要是稀有气体及H2)也是大气的恒定组分。除恒定组分外,大气中也存在大量临时性的异常组分.它们来自火山活动和生物圈的生命活动,近代则主要来自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大部分的高浓度的大气异常组分对动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属于大气的污染物。属于大气异常组分还有由于各种作用而进入大气层的粉尘颗粒,它们是:①来自大陆的尘粒(化学组分可能近似黄士组分),②来自海洋表层的可溶盐的尘粒,③火山爆发喷出的火山灰,④偶然性来源的粉尘(主要来自宇宙尘,每天到达地球的宇宙尘为10-7g/cm2),⑤人为的工业粉尘(燃料燃烧)。水圈(hydrosphere)水圈是指地球上被水和冰雪所占有或覆盖而形成的圈层。地球上的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式存在于空中、地表和地下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