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财富的源泉——人力资源一、人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人具有自然、社会和经济三方面性质,这三个属性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1、人的自然性——生物生命体“人”具有自然性。这是人力资源的最基本属性。人是自然生态体系中的一部分,是一种生物,人类生命的维持需要从外界摄取食物、取得养分,这是一种生物活动;人类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延续自身,也是一种生物活动。但是,人作为一种不同于一般群体动物的高级动物类别,其存在具有社会性,其活动一般都打上社会的印记。人类的生育活动要通过婚姻、家庭形式;人的生活水平,取决于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这些自然、生物活动不能脱离社会单独进行,受着社会因素的制约。总之,人以生物性为基础,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下进行,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2、人的社会性——社会要素与社会关系人是处于社会群体之中,人是社会生活的要素,人们之间会产生各种社会关系。人具有不同身份,居于不同的社会角色地位;一个人不同身份和不同角色的集合,就是角色丛。这样,该人也就有着多种社会联系,处于特定的“关系网”的集合点。每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都是通过各种经济组织运行的,而一般来说经济组织都是由许多人组成,他们之间会形成多方面的社会关系,包括各种各样工作关系和形形色色的非工作关系。人力资源就是处于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之中。3、人的经济性——生产者与消费者人的经济性是极为重要、甚至是具有根本性的方面。这是因为,人类经济行为的目的,是从外部世界中取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其核心是以最少的耗费换取最多的收获;其行动往往是组成社会群体、组成经济单位来进行。从人类社会运动的总体看,人的经济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从事社会生产活动,其二是对于社会生产成果的消费。人们所看待的经济,更经常地是指第一个方面——生产。从事第一方面活动——生产的主体,是作为劳动者的人,即人力资源;从事第二方面活动——消费的主体,是具有生命性的人口总体。二、“人”作为资源1、要素与资源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要进行社会经济活动,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要素前提。经济学最初认识的要素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指出的“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要素,代表的是从事社会劳动所需要的物质性资源;“劳动”要素,指的是从事社会劳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人力”的物质实体,存在于人的身上,自然生命体状态的“人”是人力资源赖以存在和发挥的条件,是推动物力资源的主体。而后,经济学在“土地”、“劳动”要素之外,又增添了“资本”、“企业家才能”两个要素。“企业家才能”是指对土地、劳动、资本三要素或资源进行配置的管理能力。2、现代经济管理的资源从现代经济管理的角度看,经济活动有六个要素或六项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资本、管理、技术和信息。当今社会,经济管理有着以下特征:第一,经济结构现代化,这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劳动者的要求多样和变化;第二,经济效益在提高,这要求劳动者的素质越来越高;第三,经济竞争全面加剧,经济竞争成败的根源在于人才,这促使各个经济单位的管理日益“以人为本”。因此,人力资源就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被人们看作是最根本的资源。3、人力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人自然性、社会性、经济性和政治性。马克思指出,“人本身单纯作为劳动力的存在来看,也是自然对象,是物”,由此,人力资源的概念得以成立。在长期的经济管理的实践中,人们对劳动、对作为劳动者的人进行着管理,形成了一定的学说,例如19世纪末的泰罗制、20世纪30年代的行为科学学说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的经济和管理都有了一定的发展,60年代以后出现了“管理科学的丛林”,包括由多种内容组成的新人际关系学说。在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特·德鲁克(PeterF·Drucker)提出了“人力资源”的概念,他指出,“和其他所有资源相比较而言,惟一的区别就是它是人”,人力资源是经理们必须具有“特殊资产”的资源。三、人力资源的地位1、人是财富人力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