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数图形的学问一、内容概述数线段在教材中出现在第七册,认识了线段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教材在二年级(第三册)思考题中曾出现过两个分点的数线段。而且学生在三年级(第五册)中认识角时曾经有过数角的经验。因此本节课教学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线段计数的方法,并能清楚的表达出计数的过程。侧重在能运用数线段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学情分析及教学前测:1、在进行本课教学的设计之前,我对四年级学生作了一个测试,作为教学前的前测。测试题目测试人数正确人数(率)错误情况、原因分析结论1、用你喜欢的方法画一画、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锐角?共有()锐角2、用你喜欢的方法画一画、数一数下图中有共有几条线段?.精选共有()条线段结果分析:通过分析学生画的结果,发现学生在数线段时,已经有了数线段的基本方法,能通过以一点为起点有顺序地、不遗不漏的数出线段,已有以先数出基本线段,在再数组合线段的方法,证明学生有分类计数的思想。所以本节课将对计数线段的方法进行一次梳理,锻炼学生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计数方法和计数过程。三、教学目标:1、能有条理、有次序的数出线段的条数。在数线段的过程中掌握计数线段的方法。2、能清楚、明白的表达数线段的过程和方法。3、联系生活实际,把线段计数的方法应用到生活中,感受到数学规律之间的普遍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老师和你初次见面,表示友好可以握一次手,这一动作我们可以用这样的符号表示出来:(板书:●——●)我们把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称为线段,这两个点称为线段的端点。线段是可以度量的,每两个点就可以固定一条线段的。(板书:两点之间)。我们已经有过数线段的经验,我希望在今天的课堂上你能清楚的表达出你计数线段的方法和过程。.精选设计意图:老师和同学握一次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由远及近,好像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在缩短,当两手相握时形成两点一线,给学生解决本课中的握手问题做下伏笔。板书主要是强调线段的概念:两点决定一条线段。(二)总结方法、发现规律例1数一数下列图形中各有多少条线段.要想使数出的每一个图形中线段的总条数,不重复、不遗漏,就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按照一定的规律去观察、分类去数.这样才会不遗不漏。我们可以按照两种顺序去数.(教师引导、演示两种方法的计数,)第一种方法:按照线段的端点顺序去数,如上图中,线段最左边的端点是A,即以A为左端点的线段有AB、AC、AD、AE四条;以B为左端点的线段有BC、BD、BE三条,以C为左端点的线段有CD、CE一条。以D为端点的线段有DE一条。所以上图中共有线段4+3+2+1=10条.第二种方法:按照基本线段多少的顺序去数.所谓基本线段是指一条大线段中若有n个分点,则这条大线段就被这n个分点分成n+1条小线段,这每条小线段称为基本线段.如上图中,首先有AB、BC、CD、DE四条基本线段,其次是包含有二条基本线段的是:AC、BD、CE三条,然后是包含有三条基本线段的是AD、BE这样二条.最后是.精选包含有四条基本线段的是AE一条。所以线段AE上总共有线段4+3+2+1=10条。例2在下面5个点中,每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一共可以画多少条线段?(请同学们在五个点上试一试,同时教师课件演示以上四步。)第一种方法:按照端点顺序计数。以A为起点分别与B、C、D、E连接共有4条线段。以B为起点分别与C、D、E连接共有3条线段。以C为起点分别与D、E连接共有2条线段。以D为起点与E连接有1条线段。第二种方法:按照基本线段多少的顺序去数。首先有AB、BC、CD、DE四条,其次是:AC、BD、CE三条,然后是AD、BE这样二条.最后是AE一条。所以线段AE上总共有线段4+3+2+1=10条。小结:例1的数线段和例2有什么异同?(共线与不共线)我们在计数时要注意要按照一定顺序、分类计数。上述研究说明:要想不重复、不遗漏地数出所有线段,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线段的总条数等于从1开始的连续几个自然数的和,这个连续自然数的和的最大的加数是线段所有端点数减1.例如图中线段AE上所有端点数(包括两个端点A、E)共有5个,所以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的和中最大的加数是5—1=4,也就.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