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初数学教学的衔接要点与实施策略华亭学校高永芳小初数学教学衔接课题,大多数是中学在研究,小学研究的比较少,而小学和初中联合研究的更少。我们课题组立足学校的特色和条件,充分发挥学制优势,以研究小初数学教学为切入点,努力实现小初数学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法四大方面的有序、自然衔接,并提炼出小初数学教学的实施策略。一、教学理念的衔接《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是按“九年一贯制”的教育思想将小初数学教材分为两个学段,要做好小初数学教学衔接工作,我们必须树立“大数学观”,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视角加以研究,系统地把握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解决好小学数学教学和初中的衔接问题,架起小初数学衔接的桥梁,让学生顺利地进行过渡。(一)形成由中小学数学教师组成的研究共同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明显的不适应往往是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因此很多初中教师非常着急,他们去认真研读教材,认真分析相关知识点在小学中的出处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同时他们也去了解这部分知识在小学里被学生掌握的程度和小学老师传授的深度,为的是根据初中教材要求和初中学生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这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如果中小学教师能够从“大课程观”的角度去考虑,小学教师如果能够熟悉初中教材,初中教师也能够熟悉小学教材,那么,无论小学还是初中的数学老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中小学数学中一些类似的知识点进行统整。因此说,小初数学教学衔接绝不仅仅是初中教师可以独立完成的课题,而是需要小学、初中教师一起参与研究,形成研究的共同体,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完成衔接。(二)开展小学和初中衔接研究的联合教研活动现实情况下中小学数学教师缺少交流机会,彼此不熟悉对方的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组织,重点表现方式以及难点的突破手段也不尽相同,如何让中小学数学教师熟悉对方的教学方法,了解各自在类似知识点的强调深浅程度,是我们一直困惑的地方。采用小学和初中教研组(备课组)的联合教研活动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我们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所在。我们在开展小初数学教学衔接研究过程中就采用了这一方式,取得非常良好的效果。如,组织中小学教师一起精心研读两个学段的课程标准,了解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基本要求,使年段目标化笼统为具体。再如,以备课组为单位,分别对五年级、六年级的两册教材进行知识点的梳理,采用“一人主理,备课组集体研讨2定稿,再请本年级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修正、补充,最好把关。期间还组织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进行对教学方法、数学思想和学法指导的统整,选定几个可操作性强的内容开展系列教研组研讨。“小初数学教学衔接”教案的设计编写、五年级“直线型行程问题”和六年级“封闭图形行程问题”的教材衔接研讨课、小学“解方程”和初中“学习等式性质、运用性质解方程”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等,在这样合作共享的教研文化中,教师的实践智慧得以迸发,中小学数学教师对各自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的组织方式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更有利于双方共同参与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研究。(三)尝试小初数学教师流动轮岗教学机制为了切实加强小初教学衔接工作,学校大胆尝试数学教师流动轮岗教学机制:那就是打破学段限制,推选一部分优秀小学高年级老师到初中部六、七年级执教。这样,小学老师和初中老师在同一办公室工作、同一教研组(备课组)活动,随时可以互相切磋教学衔接上的问题,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这也是一种雪落无痕的有效衔接。特别是学生在刚刚升入六年级的“适应期”,这样的教师组合,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小升初”的痕迹。实践证明:我们的这一举措是非常成功的!课题组就先后有四位小学老师被安排去初中六、七年级任教,其中周培军和唐峰两位老师现在一直担任着六七年级的数学教学,他们对刚升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更得心应手地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他们的教学效果甚至超过了初中老师,深受学生喜欢。更重要的是带动了初中部的老师,他们在小学老师的影响下,在教学中注重保留小学教学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