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村干部“本领恐慌”的实践与思考在近期省市两级发起的“书记蹲点调研谋发展”活动中,通过进村入户,走访座谈,发现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各类新事物、新情况层出不穷,村干部“本领恐慌”问题也日益突出。加大培养力度,创新培养方法,打造一支具有战略眼光、全局思维、创新精神、实干作风的高素质村干部队伍,是当前面临的一项十分迫切而紧要的任务。一、村干部基本现状高桥镇共辖37个行政村,总人口2.9万人。现有村支两委干部226人,其中村(总)支部书记37名,村主任36名,支委77人,村委76人。村支两委干部从年龄结构上看:35岁以下的有41人,占18.2%;36-45岁120人,占53.1%,46-54岁60人,占26.5%,55岁以上5人,占2.2%。从文化结构上看:初中以下9人,占3.9%;初中文化66人,占29.2%;高中(含中专)126人,占55.8%;大专及以上25人,占11.1%。从性别结构看,女性有16名,占7.1%;男性210名,占92.9%。从政治面貌看,是党员的155名,占68.6%;非党员的71名,占31.4%。从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基层干部在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性别结构等方面均不甚合理,突出表现在“一高一低”现象即年龄偏高、文化偏低。与之相应的,村干部在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也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二、村干部“本领恐慌”的表现形态“本领恐慌”的实质是“能力恐慌”,也就是能力缺失,其表现形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加快发展的能力。部分村干部缺乏经济头脑、科技知识和市场意识,对本村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协调发展没有明确的思路,没有主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新农村建设心中无数,不能根据本村实际制定长远规划和近期规划。特别是在壮大发展村级经济和带领群众致富上显得能力不足,魄力不够。第1页共5页2、缺乏团结协作的能力。村支两委“两张皮”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村委换届后,选举中引发的一些矛盾进一步显现,个别村村支两委关系紧张,缺乏沟通和理解,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相互拆台,闹不团结,热衷于搞斗争,拉派性,争“你大我小”,导致村干部精力分散,威信不高,无法静下心来办实事,村级事业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3、缺乏化解矛盾的能力。个别村干部对新时期出现的一些重大矛盾缺乏心理准备,束手无策。特别是对由土地征用、村级财务管理、村两委协调、城镇建设拆迁、劳务安置等方面引发的群体性矛盾事件,办法不多,处置不力,掌控局面的能力弱化。4、缺乏开拓创新的能力。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善于思考,不善于创新,存在着“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现象。5、缺乏服务群众的能力。少数村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不强,工作浮在面上,宣传引导不到位,带头示范谈不上,表现为会议多、文件多、报表多、资料多而实事不多。个别干部为政不廉,群众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三、原因分析1、存在惰性思想。现在一些人知识恐慌,能力恐慌,本领恐慌,其原因就在于“一懒二惰”。一些村干部在庸俗观念思想的影响下,安于现状,缺乏学习意识、创新意识、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习惯当“太平官”、“懒散官”,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不愿学习,不善思考,不敢创新,直接导致自己战略眼光、全局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不足。2、培训方式落后。从客观上看,培养方式方法上不能结合现实形势开拓创新,培训干部的方法、手段、渠道仍停留在以前的过时模式,不注重载体设计、不注重知识更新、不注重实践锻炼,往往是就培训而培训,培训的效果不明显。3、结构不甚合理。个别村党员干部老化现象比较突出,“党员六七个,牙齿七八颗”的情况也不同程度的存在。随着年龄的增大,不少干部在工作闯劲、思路创新、带头致富等方第2页共5页面均存在不适应的情况,“本领恐慌”表现得尤为突出。4、农村法制大环境发生明显变化。随着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群众的法制意识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法制大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群众对村干部的要求也不断上升。村干部以前那种“家法+蛮法”的工作方...